•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坚守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

    刊发时间:2025-02-10

    A3版

    作者:唐伟

      “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方面军,承担着为党献策的重要职责。”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并对各级党校坚守这个初心、努力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生力军提出明确要求。

      党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党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干部;党需要研究解决什么重大问题,党校就努力在那些方面建言献策。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立足于中国大地,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

      一、提高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根本前提

      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为实现“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两个“独特价值所在”,首要任务是提高党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这是提高党校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根本前提。党校的中心工作是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这一系列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作为党校部门,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研究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才能更好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依据、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也才能更好地读懂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和当今的世界。只有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逻辑,才能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才能提高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

      二、调查研究工作要走出“从理论再到理论”的死循环

      党校不是一般学校,党校教育培训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学生,学生是各级领导干部,也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经历者。但党校的一些教师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参加工作后又没有经历过实践锻炼,受条件限制也很少有机会进行系统培训,以致教师学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因此,党校教师往往会陷入“从理论再到理论”的死循环。

      如何走出这个死循环?只有迈开双腿、耳听八方、眼观四路,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工厂、机关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将社会实践战场作为调查研究的主阵地。只有将党的政治理论和方针政策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发展的内在要求,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一个完整的往复循环过程,推动社会实践以波浪式前进,不断推动党的事业迈上新台阶。

      三、调查研究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重点指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印发 《关于在全省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指出,要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正确认识和把握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晰更好发挥优势的路径,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加快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

      党校部门撰写的理论研究成果、决策咨询报告,要有见地、有针对性、务实管用,能够解决问题,要充分彰显党校部门的学术优势、话语优势。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对于临沧党校而言,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 立足国家战略大局,跳出临沧看临沧,以“国之大者”的政治眼光去把握临沧的发展、审视临沧的发展,聚焦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等方面工作,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针对性,持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临沧经济社会发展。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