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探索
刊发时间:2025-02-10
A3版
作者:李忠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将本土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已然成为学前教育领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幼儿园阶段是文化启蒙的黄金期,可塑性极强,让幼儿在早期教育阶段接触本土非遗,在他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热爱本土文化的种子,可以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根基。这一举措不仅符合新时代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也顺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丰富性与独特性”的理念。
如何将临沧本土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将非遗元素融入玩境创设中。一是打造校园非遗景观。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户外空间,打造具有临沧本土特色的非遗景观。例如,在校园的一角创设一座仿佤族村落的区域,设置佤族传统的茅草屋、木鼓等标志性建筑和设施。茅草屋可以作为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场所,让他们体验佤族人民的生活场景;木鼓则可以成为幼儿探索音乐节奏的道具,通过敲击木鼓感受不同节奏带来的听觉体验。这样的户外景观不仅为幼儿提供了游戏的空间,还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布置室内非遗小区角。在教室内部设置非遗小区角,定期展示不同的临沧本土非遗项目。比如,展示昔归团茶的制作工具,包括茶篓、茶筛、炒锅等,以及昔归团茶详细的制作流程图片,让幼儿了解昔归团茶从鲜叶采摘到成品茶的制作全过程;在文化角放置一些昔归团茶,让幼儿通过观察、闻嗅,直观感受茶叶的外观和香气。此外,还可以展示剪纸作品,通过悬挂精美的剪纸作品、摆放剪纸工具和步骤图,激发幼儿对剪纸艺术的兴趣,鼓励他们尝试简单的剪纸创作。
将非遗融入幼儿园五大领域中 。一是健康领域。结合临沧市的非遗项目,如傣族孔雀舞、佤族甩发舞等,设计适合幼儿的舞蹈活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孔雀舞中轻盈的脚步、优美的手臂动作,以及甩发舞中富有力量感的甩发动作,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节奏感。同时,通过介绍这些舞蹈的起源和文化背景,让幼儿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二是语言领域。收集整理临沧市本土的非遗民间故事、传说、童谣等,将其融入语言活动中。例如,讲述佤族《司岗里》的传说故事,让幼儿了解佤族的起源。三是社会领域。开展“走进临沧非遗”主题活动,鼓励家长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时间带领幼儿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互动,了解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人的坚守精神,亲身感受本土非遗的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四是科学领域。以临沧市的非遗技艺为切入点,开展科学探索活动。例如,在探索滇红茶制作工艺时,引导幼儿观察茶叶从鲜叶到成品茶的变化过程,了解发酵、烘焙等环节中的科学原理。五是艺术领域。将临沧市的非遗艺术形式融入美术和音乐教学中。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学习佤族的崖画创作;在音乐活动中,教幼儿学唱拉祜族的传统民歌,感受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将临沧市本土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实践。通过创设非遗主题环境、融入五大领域教学以及开展非遗特色区角游戏等多种实践途径,不仅能够让临沧本土非遗在幼儿园得以传承和发展,还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幼儿教师应继续深入挖掘临沧市本土非遗的内涵和价值,不断探索和创新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方式方法,让更多的幼儿喜爱上本土非遗,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新生力量。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