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一双手,托起乡村振兴希望

    ——记全国劳动模范、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赵爱军(上)

    刊发时间:2025-05-02

    A1版

    作者:李沁园

    编者按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赵爱军被表彰为全国劳动模范。今日起,《临沧日报》将推出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赵爱军同志的工作与生活,听一听他在龙乃村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辛勤耕耘,为村民谋福祉、为乡村振兴谱新篇的故事。

      精神矍铄、稍显黝黑的赵爱军,一个地地道道的佤族汉子,31岁时被村里选中,担任组会计。因工作表现突出,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赵爱军所在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曾于1941年被国民政府划入英国殖民地缅甸,直到1960年才回归祖国的怀抱。正因如此,龙乃村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村寨之一”。

      担任村干部20多年来,赵爱军时刻把经济发展、群众增收挂在心上、抓在手上。从曾经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逐步发展至如今的家园和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龙乃村的巨大变化饱含着赵爱军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

      过去,进出龙乃村仅靠一条崎岖的山间羊肠小路,通行十分不便。村民天天期盼着修路,都说“谁能把这条路修通,我们就信谁”。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乃村人,赵爱军深知道路畅通对全村发展意味着什么。“路近了,群众的心才能更近。”于是,他暗下决心:修建一条“连心路”。

      但由于财政困难,当时要修路,只能靠村里。面对困难挑战,赵爱军毫不犹豫“开修”。修路期间,他日夜坚守工地,现场指挥工程,在没有项目支撑的情况下,用3个月的时间带领大家实地勘察路线,用脚步丈量公里数,发动群众挖路基,最终修通了7公里进村路,让村寨之间的通行困难成为历史。

      “如今,龙乃村下辖6个自然村均实现了村村通‘硬板路’。‘村村通道路,户户小独栋,家家有庭院’是龙乃村今天的标签。”走在龙乃村的进村道路上,赵爱军为今天龙乃村村容村貌发生的大变样感到骄傲和自豪。

      “回归祖国以后,龙乃村的日子逐渐向好,但生产生活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依然处于原始状态。”赵爱军认为,发展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产业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

      “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一起富才算富。”“不要想龙乃什么都没有,有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没有什么我们就创造什么。”这是赵爱军心中的强村富民之道。

      在巩固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的同时,赵爱军团结带领村班子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互助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围绕“一村一品”,以65名致富带头人为引领,发展林果蔬菜种植和蜜蜂养殖,带动300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2020年,沧源县启动实施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上龙乃自然村确定为睦邻友好型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示范点。赵爱军带领村干部协调地块、动员农户、联系各方,围绕“六个方面”19项指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建设了村内道路、消防管网等39个项目。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民们建起新楼房、架设人畜饮水管道,生活越来越便利。

      随着旅居的兴起,赵爱军把握契机,带领群众积极探索“农旅结合、文旅结合、边旅结合”的乡村旅居发展新模式,打造旅游景观产业,培育新兴特色农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促农增收产业,形成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推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龙乃村游客接待中心一楼农产品展示区,村民赵尼宝的爱人陈萍忙着向游客介绍龙乃村的茶叶、佤族手工织包、蜂蜜等土特产品。赵尼宝夫妇早年在沿海一带发展,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在赵爱军的动员下,他们回到村里成立合作社,把龙乃村的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赵尼宝说,现在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夫妻俩回到村里,就是想把村里好的产品卖出去,带领村民们共同富裕。

      不仅如此,赵爱军还动员群众到县城内经商、务工,有效解决龙乃村产业单一、群众经济收入来源少等问题。在他的宣传发动和鼓励下,勐董镇农贸市场内、蔬菜和水果摊上、环卫站、酒店,当商贩,当环卫工人,做服务员、安保人员,随处可见龙乃村村民的身影。

      2024年,龙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6万元,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54元,龙乃村成功蜕变为全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示范和样板。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