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从大山走出来的“临沧海装工”

    刊发时间:2025-05-09

    A3版

    作者:胡燕 普元春

    山海携手   共赴未来

    从大山走出来的“临沧海装工”

           山容万物,海纳百川;山海之约,共赴未来。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临沧人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特质,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创新精神。走出大山的临沧人,更是将这种特质带到更广阔的空间不断升华放大。

           近年来,临沧市与上海市崇明区不断深化“沪滇劳务协作”,与崇明区人社局携手打造“临沧籍海装技能人才”(崇明海洋装备工)劳务品牌,通过社会招聘、校企合作等方式,一批批临沧籍务工人员走进崇明“世界级海洋装备岛”,他们以“吃苦耐劳、技艺精湛、团结互助”的特质赢得肯定,以爱学习,善创新精神收获赞誉,“崇明·临沧海洋装备工”正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劳务品牌。

           在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的箱梁车间,临沧技师学院21届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罗吴涛正在认真学习机器人箱体焊接操作。作为实习生,罗吴涛很珍惜这次实习机会,希望能通过努力,留在振华工作。

           正在指导罗吴涛的年轻技师,是机器人焊接技术员李会兵。他也是2021年从临沧技师学院以实习生的身份过来,通过考核正式入职振华。李会兵的经历,是大部分临沧籍海装工成长就业的生动写照。

           2019年,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与临沧技师学院正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双方携手搭建人才共育平台,构建起深度产教融合模式。6年来,临沧技师学院为振华重工持续输送了大量专业技能人才,成为企业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精准对接。

           永德女孩李翠英是一名划线工,她说,校企合作,可以让她们直接免去找工作的麻烦,可以通过实习,直接上岗转正。

           临翔小伙刀继生是一名电焊工,他说,现在我是初级工,以后我想再进一步,考上中级工,再考高级工,在振华重工站稳脚跟,然后把父母接过来,在上海这边落户安家。

           这些临沧籍海装工扎根在海洋装备企业生产一线,以“吃苦耐劳、技艺精湛、团结互助”的特质赢得了企业广泛认可。

           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周井华认为,临沧籍海装工来自山的那一边,自幼磨练出坚韧的性格,使得在他们应对重型制造业的高强度工作时,展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同时他们学习技术的主动性,团队协作意识也相当突出,这些特质与海装工人的需求高度契合。

           在振华重工工作的临沧傣族小伙俸春林在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高级技师魏钧的带教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电焊技工,荣获“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三等奖。俸春林说,沪滇劳务协作为我们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让我们有更好的机会去展现自己。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站上更高的技能舞台。

           如今,长兴岛上的江南造船、沪东中华、振华重工等企业,汇聚了2000多名临沧籍务工人员,他们在电焊、电工、钳工、涂装、海员等工位推动崇明海洋装备产业发展,人均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

           针对崇明大型海装企业的用工需求,临沧人社和崇明人社坚持把劳务协作作为推动两地共建共促共富的关键纽带,通过举办线上线下、海装企业专场招聘会,开展稳岗留工慰问,返岗复工接送等活动,转移临沧劳动力稳定就业7000多人。

           山海携手还在继续,“走出大山、拥抱大海”还在持续……

           融媒体记者   胡燕   普元春


    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3.jpg

    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

    罗吴涛.jpg

    实习生罗吴涛希望通过努力留在振华工作。

    李会兵.jpg

    李会兵在指导实习生。

    李翠英.jpg

    李翠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刀继生.jpg

    刀继生努力规划着未来。

    俸春林1.jpg

    俸春林(左)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电焊技工。

    海装工图片6.jpg

    临沧籍海装工在交流学习。

    海装工图片2.jpg

    工作中的临沧籍海装工。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