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在一次次采访中走进受访者的内心

    ——浅谈人物采访报道中的三个常见问题

    刊发时间:2024-01-29

    A3版

    作者:鲁文燕 王正强

      人物采访报道,被称为是一门读心的艺术。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曾经说过: “在新闻采访中,人物报道是比较难的。如果是一个事件报道,只要把事件搞清楚,就可以写出稿子来了,但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是有各种心理活动的个体,要很深刻了解一个人,确实很不容易。”正因为如此,人物报道在有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在采访报道时,记者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此,笔者粗浅谈谈如何应对在人物采访报道中通常会遇到的三个方面问题。

    被受访者拒绝怎么办——沉着冷静

      在进行人物采访报道时,往往会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就是无论事先做了多少 “功课”, 准备得多么完备,仍然免不了会遇到受访者不接受采访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导致:有的是因为受访者的性格内敛不喜欢被人关注,有的是因为受访者怕说不好,有的是因为采访内容敏感而有顾虑、有的是因为没有时间……任何受访者不合作的背后都有各种各样让人意想不到的原因,关键是记者要能找到开启对方心门的钥匙。那么,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是要随机应变、以退为进。在采访中出现突发状况,最考验的就是记者的应变能力。首先记者要沉着应对,根据出现的情况冷静思考,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千万不能自乱阵脚,轻言放弃。同时,要学会采取迂回战术,在与对方沟通交流中适时寻找时机,以退为进说服其接受采访。二是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受访者的基本情况、性格爱好、经历阅历等总是不尽相同,所以记者遇到问题时要因人因事分析,面对不同人、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要尽可能了解受访者拒绝的原因,通过寻找成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如果对方是因为时间问题,那就尽量沟通另约时间;如果因为有思想顾虑,就针对顾虑做好解释、对采访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并针对不同情况与受访者进行沟通,沟通过程态度要诚恳,尽可能取得对方信任,再通过敏锐的观察力,洞悉受访者的内心世界,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没有写作素材怎么办——深入采访

      “采访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没有捷径可走。”人物报道的采访更是如此。

      “我认为采访在整个过程中重要性占到70至80%。记者和作家不一样,作家可以天马行空编故事,但是记者不行,每个细节、每个情节都要真实,而且对人物的体验不是你凭空想象的,要不计一切代价去采访。”张严平20多年做记者的经验总结,充分说明了采访对人物报道的重要性。

      人物报道的写作,不像会议报道、时政报道等有相对现成的讲话稿、成绩总结等写作素材可参考,要获取素材全靠记者通过采访收集,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耐心细致、深入挖掘,尽可能地对受访者进行全方位地采访和了解,才能收集更多素材,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张萌在采写《“无主遗体”的摆渡人》时,与昆医大附一院太平间的工作人员刘贤军一起在太平间呆了3个多月,无数次走进刘贤军孤独而冰冷的工作环境,走近他的内心世界, 倾听他的心声,写出了这篇感动无数人的稿件。笔者在采访刷新“扣手团身出”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6岁高中生周微超时,也是多次到他就读的市一中,在校园中与他结成忘年交,才让这位腼腆内向的少年敞开心扉接受采访,使他自学成才的事迹让更多人所了解。

      在新闻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写好一个人,起码要采访三次。”笔者深以为然,且认为每次采访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和各有侧重。第一次采访要会听。第一次采访,是双方的第一次接触,有的人侃侃而谈、面面俱到,有的人左右言他、规避重点,有的人是心里有想法却不善表达,有的人觉得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面对不同表现的受访者,记者要适时提示对方, 在持续激发对方的表达欲后,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个倾听者,让受访者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在采访中多做加法、多多益善,尽可能记录下受访者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从而大量占有素材。第二次采访要会问。第二次采访,是在对受访者已经有了相对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要对前次采访中未尽的话题、问题和细节进行查缺补漏。这个环节记者的采访就要更有针对性,要根据自己的组稿需要有的放矢提问,特别是要通过对前面采访收集的素材整理后,精准提问。第三次采访要会改。第三次采访,做的是在写好稿件后的核对、修改、订正工作,较之前两次采访是大量占有素材和补充素材,此次采访更多的其实是回访工作,重点是“访”,不是采。所以,稿件写好后,一定要给受访者过目细读,让其成为第一读者,特别是对时间、地点、各类名称、重要事件等内容要与受访者认真核对,并虚心听取受访者对稿件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尽可能让采写稿件得到对方的认可,能够打动受访者、触动其心灵的稿件,才能打动广大读者。

    素材太多太杂怎么办——甄选提炼

      在采写中,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采访收集好素材, 但却感到更难以下笔。因为素材太多太杂,不是无内容可写,而是不知从哪里写起。笔记本里记了很多,就像打翻了超市的杂粮架,小米、大米、绿豆、红豆、荞麦、高粱全混一起,让人无从下锅。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记者对素材进行甄选提炼。

      怎样甄选提炼?要在素材上做“减法”。根据自己最终确定的写作主题,大胆取舍,从众多素材中选取出最能表现主题和受访者闪光点的内容、甄选出最能打动人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提炼加工,萃取精华,再把一个个素材片段组合成发生在人物身上一个个打动人的故事。这就像在一堆混杂的杂粮中选取食材,如果你想做一碗小米粥,就要把跟小米粥有关的小米留下,其他无关的去除掉,不能什么都往里加,煮成一锅“四不像”。

      人物采访报道是交流,也是交心,要想一蹴而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上所述,记者只有沉心应对沟通、用心深入采访、精心甄选提炼,才能让在采写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迎刃而解,真正走进采访者的内心世界,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写出打动人心稿件。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