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基层治理需警惕“视觉依赖症”

    刊发时间:2025-05-12

    A3版

    作者:黄天虹

      近年来,基层治理领域出现了一种“视觉依赖症”现象:专题片、宣传片等视觉化手段在工作汇报中大行其道,甚至取代了实地调研与书面报告。这种看似“技术含量”十足的汇报方式,实则是形式主义的变种,正在悄然侵蚀基层治理的根基。

      传统的基层治理强调“用脚步丈量民情”,干部需深入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如今部分地方却将“汇报创新”等同于“视觉包装”,上级检查工作首先看专题片,甚至出现“无视频不汇报”的怪象。基层干部将大量精力投入专题片的剧本撰写、画面构图、特效制作中,而忽视了解决实质问题。这种“视觉依赖”与现代社会的“屏幕沉迷”现象如出一辙,人们习惯通过视觉刺激快速获取信息,却逐渐丧失深度思考能力。专题片中光鲜亮丽的画面,可能掩盖了实地的脏乱差,视觉化的“政绩盆景”让真实问题被隐藏。

      视觉化工具本应为基层治理助力,但现实中的“视觉依赖症”却走向了形式替代实质、技术遮蔽人性的歧途。比如,镜头对准“摆拍”的敬老院送温暖场景,真正独居老人的需求却被忽视;无人机盘旋在整洁的示范村上空,角落里的危房却被刻意排除。更危险的是,这种“视觉优先”思维正在重塑干部的行为模式,让“导演思维”取代“公仆意识”,将基层治理变成一场“政治真人秀”。

      要破解“视觉依赖症”,需从制度与文化层面双管齐下。制度上,应明确专题片的辅助定位,严禁将其作为主要考核依据。基层干部需重新认识“在现场”的价值,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诚意倾听民意。基层治理现代化应以群众需求为原点,而非以上级视觉偏好为指挥棒。只有让镜头对准问题而非滤镜,让汇报聚焦行动而非特效,基层治理才能回归服务本质。

      基层治理的本质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追求屏幕上的“完美画面”。我们应重新审视专题片的角色,让其回归辅助定位,穿透“屏幕幻象”,在“看见”与“做到”之间找回平衡,抵达民生的本质,让治理的根基扎得更深、更稳。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