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竹丝里的逆袭人生

    刊发时间:2025-05-13

    A1版

    作者:史敏朱

    临沧非遗代表性项目拓宽残疾人就业路——

    竹丝里的逆袭人生

      今年4月7日,临翔区迎来了一场特别的“技能盛宴”——2025年残疾人非遗传承竹丝编技能提升培训班正式开班。14名残疾人学员在25天的培训中,跟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竹编传承人、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程丽学习竹丝编技艺,学会如何用双手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是临沧市为残疾人搭建就业平台的又一力举。

      近年来,临沧着力加强非遗传承队伍建设,推动多部门联动,汇聚社会各方资源,搭建共享交流平台,大力发展残疾人非遗文创产业,在培养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同时,开辟了一条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新路径,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门。

      

    培训赋能——

    让残疾人成为竹丝编能工巧匠

      “以前总觉得残疾是束缚,现在才知道,我们的双手也能创造价值。”学员李赛乐在2025年残疾人非遗传承竹丝编技能提升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动情地说,他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竹丝编技艺,赚取更多的钱,让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李赛乐是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上班坝组的村民,此前,他参加市里组织的类似培训后,掌握了竹编技艺,在家编制竹椅、竹凳、竹杯等竹编和竹丝编产品,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售卖,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便获得1.2万元的可观收入。

      通过参加竹丝编技能培训,从每月仅靠低保金和妻子劳作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到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得可观收益,李赛乐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他,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开心快乐。

      “劳莱劳莱(感谢感谢)”“共产党西代猛(共产党好)”李赛乐不停用佤语表达着佤乡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

      李赛乐只是参加竹丝编技能培训的受益者之一。

      2023年以来,市残疾人联合会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携手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引入上海艺助行公益组织,为我市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竹丝编织技艺培训。目前,已在沧源县开展2期竹丝编培训班,60余名残疾人参加非遗传承竹丝编培训,掌握了竹编技艺,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获得收入。

      胸针、耳饰、花瓶、茶罐……残疾人朋友们用一双双巧手,将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匠心精神注入每根竹丝,编织出一个个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手工艺品。

      

    铺路搭桥——

    竹丝编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我们正在赶单子,有兴趣的残疾人朋友也可以来学手艺,一个月可以增加1000元左右的收入。”走进沧源县勐董镇芒摆村,李明辉正带着团队伙伴编织竹知了。

      李明辉和团队伙伴是通过竹丝编培训班走到一起的,已经掌握竹雕技艺的李明辉学起竹丝编织更快、更容易上手,因此成了团队的“领头人”。培训结束后,掌握一技之长的学员收到来自上海艺助行公益组织的订单,大家或是聚在李明辉的加工作坊,或是居家完成订单,以灵活就业的方式实现增收。      

      为更好地推广、展示和销售学员们的竹编文创产品,沧源翁丁景区专门设置展示区,义卖学员们的竹编文创产品,学员们的作品深受游客喜爱。

      “既然身体有缺陷,就朝另一方向去创造一种不一样的美,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价值。”李明辉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近年来,市残疾人联合会积极构建“爱心助残”桥梁,成功争取到上海市崇明区残疾人联合会扶持资金20万元,帮助永德县在永康镇建立傣族手工造纸非遗传承凤凰花开美丽工坊,通过培训、代销、订单等方式,让残疾人实现居家就业,助力残疾人家庭增收。

      同时,市残疾人联合会组织优秀残疾人创业代表,携带特色产品前往上海、深圳等地,与对口单位及助残机构进行交流,搭建平台,推介竹丝编、构皮造纸、布朗族纺织技艺“牛肚被”等非遗产品,为残疾人创业产品开辟新市场,拓宽致富门路。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在“非遗+助残”模式的带动下,临沧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找到生活前进的力量。

      未来,临沧将继续深挖非遗潜力,不断完善保障机制,让更多残疾人在非遗传承中绽放光彩,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就业发展之路,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