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之上铺新装 山水之间书画卷
刊发时间:2023-09-01
A3版
作者:张润芝
向总书记报告—临沧各族人民唱响新时代幸福之歌
乡村美景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
新时代的新农村展现新形象,迈向更加美好的新未来。近年来,临沧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论述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强化规划引领,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边疆村村寨寨奏响了发展新乐章。
以往人们印象中“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的乡村形象开始慢慢蜕变,一幅幅焕发着勃勃生机的美丽乡村图景正在临沧乡村次第展开。
道路通——通向幸福生活
一路通则百业兴。
在临沧层峦起伏的山岭间,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柏油路蜿蜒向前,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通向千家万户。
近年来,临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建设“四好农村路”“美丽公路”的基础上,多举措开展绿美交通建设,全面提升交通沿线绿化美化水平,以“公路变美、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增美、扩绿,更好促进公路与沿边绿美景观、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布局完美融合,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创建成果。通过突出重点、示范引领,目前,全市已建成凤习线、临沧机场高速公路、临沧机场连接线、沧源佤山机场二级公路、大茶线等一批可学习、可推广、可借鉴的绿美公路,托起了沿线村民的追梦路。
每到周末,凤庆县凤习线旁的“中国滇红第一村”茶花谷景区,众多游客观光、游玩……从保山市自驾而来的游客陈女士一家边欣赏风景边感慨道:“真是美在乡间,走在这里处处是怡人的好风景。”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在临沧,绿美公路已成为拉动农旅产业发展、宣传边疆人文风情、促进自然生态保护的“新引擎”,助力全市乡村振兴、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蓬勃发展。
治环境——治出宜居乡村
村寨里家家户户干净整洁,村道两旁种满鲜花与绿植……走进临沧一个个水清、岸绿、花红、景美的村子,瞬间让人放松下来,尽享“绿美时光”。
“在国家惠民政策支持下,通过改造,我家的厕所变得干净又明亮。”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大文乡大文村村民张强说,现代化水冲式厕所方便了家人,环境卫生也明显改善了。
“这两年,我在院内种了蝎子花、状元红、老来红、兰花等。花满庭院,心情也格外爽朗。”云县晓街乡田坝心自然村村民李占荣在庭院中边浇花水边高兴地说。
“房屋改造好之后变漂亮了,院子里还有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我们住着很舒服。”经过民居风貌提升和庭院改造项目,镇康县南伞镇刺树丫口自然村村民周三对自家的房屋十分满意。
同样,双江县沙河乡景亢自然村也迎来了新变化,全村96户农户全部完成拆墙建绿,庭院里种满了漂亮的花草。村民王天航高兴地说:“现在我家变得更美了,希望更多的游客走进来。”
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市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因地制宜抓好“厕所革命”、绿美乡村建设、民居特色风貌提升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等内容,不断“刷新”乡村颜值。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一个个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村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也成为城市居民的“诗与远方”。
强保障——解决急难愁盼
走进临翔区忙畔街道青华社区忙岗村,处处花木葱茏、欢声笑语。
“以前,忙岗‘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环境脏乱、治安混乱、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较为突出。”青华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昌南说,针对这些问题,临翔区创新探索基层治理“六微同创”模式,带领群众共同建设美丽家园。七旬老人杨琼美有了智能手机后,常把拍下的花草树木、美丽庭院视频“晒”出来,家里人对此赞不绝口。“不仅环境美了,管理服务也更好了,有事就在网格群里说,网格长都会管到底。”此外,忙岗还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为孤寡残障人士提供家政保洁、水电维修服务,给留守儿童开展课后辅导、结对帮教……人与人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
在偏远的云县栗树乡卫生院,县医共体总医院的眼科医生们缓缓揭开白内障术后患者眼上的纱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去年,临翔区南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双语”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乡机关干部、村组干部、农村党员用拉祜语和汉语为村民宣讲政策和推广普通话,帮助他们学会说普通话,更好地享受生活、了解外界。
……
当前,临沧正全面推进乡村两级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打通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好村民一系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规矩——立出新气象
环境变美了,生活便利了,精神上也要充盈起来。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尤其是红白喜事,酒席规格越来越高,随礼越“涨”越多,人情负担随之加重。
“现在好了,规定婚丧嫁娶的菜谱只能四荤四素,既符合八大碗的传统,也不会觉得没面子,再也不用‘打肿脸充胖子’去和别人比了。” 凤庆县新华乡沙帽村村民李永清说。
李永清所说的规定是指村规民约,是近年来新华乡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小切口。将操办酒席的标准写进村规民约,村民互相监督,以此刹住铺张浪费风、炫耀攀比风,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
走进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泽安自然村,映入眼帘的是村里文化墙上的《泽安村规民约“十好”顺口溜》。该村将习俗文化、风土人情、家风家训与村民对新时代的新需求进行提炼,编成朗朗上口的短句。一条条关于敬老爱幼、勤劳致富、移风易俗等内容的村规民约成为引领泽安村文明风气的“风向标”。
像凤庆县新华沙帽、耿马县贺派泽安这样的村庄在临沧还有很多,他们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村规民约,“规”住了歪风邪气,“约”出了一团和气,使文明之花扮靓了美丽乡村,乡村之美洋溢在群众脸上、流淌在群众心间。
兴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美丽乡村要留住乡愁,也要发展特色,让好资源“活起来”,让乡村更有希望。
依托“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历史人文与自然资源,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通过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玻璃栈道、蜂蜜加工厂,发展起集田园观光、民俗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激活了“沉睡的资源”。
家乡发展起来了,原本在外打工的青年杨伟也回到村里开了店,卖奶茶、炸洋芋、烤肠等,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生意好时月收入有1万多元。“在家门口就可以开店挣钱,以前想都不敢想。”杨伟笑意盈盈。
把“一张手工白棉纸”培育成了群众致富增收的“大产业”。围绕这个目标,耿马县孟定镇芒团自然村创新改进传统手工白棉纸技艺,增添白棉纸光泽,在纸张内嵌入美丽花草、勾勒美丽图案,生产出了能走进大众日常生活的笔记本、扇子、灯笼、茶盒等。
“手机就是我的‘新农具’,把我家的茶卖得越来越好。”凤庆县小湾镇正义村的李珊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电商直播培训后,回家当起了主播,线上销售自家茶所制出来的茶。尝到“甜头”的她还当起了师傅,为村里的留守妇女培训、搭建直播基地,通过直播销售各种农特产品。
……
一个个美丽乡村在发展中迎来新机遇,也有了新“前景”,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农民在全产业链发展中的增值收益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的农业资源优势正在转变为经济优势。
两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鼓舞下,临沧乡村环境更美、人气更旺、发展动力更足,正沿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秀美图景阔步前行。
景色如画
喜获丰收
打卡荷花观光园
挂满“幸福”
直播推介特色农产品
本版图片由张润芝 王应良 刘鹏 田思等提供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