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临沧路径
刊发时间:2025-01-13
A3版
作者:唐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边疆治理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时间与空间二维交叉统一的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边疆治理方略。边疆治理的自主知识体系是在边疆治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边疆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临沧在构建中国边疆学体系中,应不断推出优质研究成果,为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挥地缘与区位优势。临沧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 290.791 公里,是中国陆上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最近的陆路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有3个通缅口岸、1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是我国西南对外开放窗口和强边固防前沿阵地。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就在其《建国方略》中把临沧的孟定作为通往印度洋的最佳出境口岸,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临沧的边境管理、跨境合作实践为边疆治理理论提供实证,如在口岸管理模式、边民互市管理等方面的探索,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知识,完善边疆治理的制度、政策与实践体系。同时,基于其地缘经济优势,开展边境贸易、跨境物流、经济园区建设等研究,如探索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产业布局与发展策略,为边疆经济学理论提供实践支撑,助力构建边疆经济发展新模式等。
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中蕴含着诸多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对边疆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维护作用。临沧是多民族聚居地,境内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9个少数民族为跨境民族,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如佤族的木鼓文化、傣族的泼水节、彝族俐侎人桑沼哩节等。这些民族文化在跨境地区的传承与交流,为研究民族文化认同、文化传播等提供了丰富素材,也为边疆学中的民族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尤其是在长期的边境文化交流中,临沧本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生,构建了包容、开放、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使临沧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边地风情,傣族、佤族等民族文化与缅甸文化相互影响,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有诸多体现,如傣族的泼水节与缅甸的相似习俗,增进了跨国文化认同感,为文化研究提供丰富样本,为边疆知识体系的社会文化治理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
发挥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优势。临沧是滇西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云南“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药物宝库”的缩影。全市森林覆盖率57.83%,森林蓄积1.19亿立方米;草原面积56.7604万亩;湿地面积3.13万亩。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1种。临沧发挥生态优势,以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集成应用绿色能源、绿色高效农业生产等技术,实施绿色产业推进、边境经济开放合作等行动,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边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边疆学中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经验。同时,通过构建具有临沧特色的边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深入挖掘当地自然、人文、经济等资源优势,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系统性知识,为其他边疆地区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边疆地区常常面临跨境生态环境问题,如跨国河流污染、生物多样性跨境保护、沙尘跨境传输等,临沧通过形成的一系列跨境生态环境合作的模式和经验,拓宽了边疆自主知识体系的国际视野,丰富了国际关系、国际法等学科在边疆研究中的应用场景,成为边疆知识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对外合作维度。
发挥对外开放与经济合作优势。深入研究临沧所处的地缘政治位置,其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窗口,紧邻缅甸,与周边国家在地理上形成紧密联系,边境线绵延且口岸众多,如清水河口岸等,是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这为其对外开放奠定了地理基础,也是边疆知识体系的空间起点。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研究边疆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合作等提供了实践基础,也为边疆学中的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案例。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推动了中缅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 倡议在西南方向的重要延伸。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等区域合作框架下,临沧如何与周边国家共同推动开放与合作,进一步完善边疆知识体系的政策制度与国际合作板块,不断推动临沧在对缅开放,提升其在边疆地区发展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发挥社会治理与稳定优势。临沧通过深化党建引领边境治理,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构建了党政军警民 “五位一体”守边、稳边模式和全民防控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和临沧担当的边境治理模式,为边疆学中的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深入挖掘边疆民族社会中传统道德规范、村规民约、宗教教义等社会规范资源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研究如何引导和弘扬这些积极的社会规范,使其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契合,共同发挥约束和引导社会行为的作用。如一些边境民族村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村规民约,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守土尽责等,解决了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一些难题,这些实践经验为边疆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和借鉴,丰富了边疆自主知识体系中的社会规范与道德建设内容。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