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民生账单”里的幸福事
刊发时间:2025-02-10
A1版
作者:阮海燕
2024年,临沧民生支出216.7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0%,八成财政支出重点投向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
写在“民生账单”里的幸福事
人们常问,什么是幸福?“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吃饱肚子,穿暖衣裳,上学不难,看病不贵,养老无忧……答案虽各异,但向往美好生活的目标是一致的。
春节收假第一天,临沧人开始了平常日子的一天生活——
清晨,早点店蒸腾的热气驱散了城市的寒意,早起的年轻人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肉米线,随手在微信朋友圈”“晒”早起的幸福,然后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度过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在晨曦的柔光中,老人在健身广场锻炼完后,拿起手机拍几张照片,镜头里的临沧,天高云淡、街道整洁、民居敞亮……
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小确幸”就是幸福。
透过百姓的“小确幸”,可以感受到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2024年,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0%,用沉甸甸的“民生账单”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幸福来敲门”,对于临沧人,如今的生活就是推开门、打开窗,就能看见幸福的模样。
莘莘学子金榜题名时的欢呼是幸福——
2024年,全年教育支出49.14亿元,坚决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完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稳步扩大,学前教育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临沧市第一中学教育质量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全国30多所一流高校的优质生源地。2024年高考分数出炉后,大批高校派出招生工作组走进临沧招生,此时,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就是教育发展的最好答卷。
一砖一瓦垒建起来的归属感是幸福——
百姓富不富,先看有没有房子住。为了让居民都住上房、住好房,临沧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2024年,全市住房保障支出12.59亿元,重点支持棚户区、老旧小区、农村危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切实提升城乡居住水平。用一砖一瓦垒建起百姓的幸福,让他们在这城市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在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是幸福——
百姓健康是最大的民生。临沧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医疗卫生服务持续完善。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支出32.82亿元,优质医疗资源在持续扩容,医疗服务实现从“有”向“优”的跨越。
困难群体脸上舒展的笑颜是幸福——
2024年,临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01亿元,着力推动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增效,落实落细就业创业扶持及奖补政策,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和急难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生活补助得到有效保障,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他们脸上。
腰间不断鼓起的“荷包”是幸福——
临沧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力抓好劳务输转工作、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24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67元,同比增长5.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34元,同比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97元,同比增长7%。
“887行动”让“一老一小”有人管是幸福——
2024年,临沧以实施“887行动”为抓手,探索建立起“政府、社会、亲属、邻里”多方共同参与的“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体系。把全市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全覆盖纳入城乡救助保障范围,建成养老机构和设施325个、总床位1.28万张,累计建设“老年幸福食堂”83个;建成儿童之家929个,配备乡(镇)级儿童督导员87名、村(居)儿童主任955名,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亲情连线”。
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有去处是幸福——
物质富足是民生,精神充盈也是民生。临沧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进“书香临沧”建设,全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群众在文体事业的蓬勃发展中感受幸福和归属。
……
在临沧的幸福,可感可触、可见可及。
过去的2024年,市委、市政府把“谋定而动、经得住问、抓得具体、随时反馈、不找借口、我是临沧人”“六个关键词”贯穿工作全过程,聚焦兜牢民生底线,紧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化重点民生领域财政资金使用管理,通过实施一系列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大事难事急事,让市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回望过去一年,“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于临沧阔步前进的每一个瞬间,那些关于幸福的故事,写在了沉甸甸的民生答卷里,也浓墨重彩地写进了百姓心间。
前进的脚步不断,临沧的幸福故事仍在继续……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