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边疆治理的历史传承与现实之需

    刊发时间:2025-03-10

    A3版

    作者:李如英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4年12月9日,就我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学习讨论结束后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我国边疆治理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与重大创新,体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要求与鲜明特色,标志着我们党对边疆治理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形势下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断的重大意义。

      一、历史传承:边疆治理的千年基因

      边疆的治乱同国家的治乱兴衰休戚相关,《费孝通致“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的一封信》中写道:“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有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天下未乱边先乱,天下已定边未定。观边疆治乱兴衰,可知国家统一还是分裂,国力强盛还是贫弱,民族和睦还是纷争”。从秦汉修长城“守中治边”,到唐代“羁縻政策”开启多元治理;从元朝驿站贯通丝绸之路,到清朝“改土归流”实现制度统一,祖先们用智慧在边疆写下“和而不同”的治理密码。如今,在新疆交河故城的夯土墙间,我们仍能触摸到屯田戍边将士的体温;在云南茶马古道的马蹄印里,我们依然听得见各民族互通有无的驼铃。

      在历经几千年的探索实践中,我国边疆治理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理念和历史经验。比如,尊崇“大一统”的理念,强调边疆与内地密不可分,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秉持“因俗而治”“齐政修教”的理念,强调因地制宜推进边疆治理,重视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理念,强调增强文化认同,等等。正是在这些重要理念和经验引领下,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塑造出具有突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历史和实践证明,边疆稳定安宁,则国家稳固昌盛。从这个意义上说,边疆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现实之需:边疆治理的时代命题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边疆稳固和发展纳入革命纲领,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始终重视边疆地区建设,边疆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边疆群众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谱写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边疆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边疆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世界进入百年变局,边疆地区正成为多重矛盾的聚焦点。某些境外势力试图把文化差异扭曲为文明冲突,将发展差距异化为制度对立。在西南边境,毒品走私与跨境犯罪暗流涌动;在西北边陲,极端思想与分裂势力阴霾未散。但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看不见的边疆”——数字鸿沟让边疆青年在虚拟世界迷失方向,当生态退化威胁着牧民千年传承的生活方式,当人口流失掏空边境村落的生机,这些都在考验着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在新征程上,边疆治理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对边疆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将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应对风险挑战、赢得历史主动的有力保证。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背景下,边疆治理必须与时俱进,统筹兼顾,推动边疆地区的全面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不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中国的崛起,急需“治边”支撑“治国”大棋局。

      总之,边疆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试金石。历史与现实共同证明:边疆稳定繁荣,既是国家实力的晴雨表,更是文明韧性的压舱石。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际,筑牢边疆安全发展屏障,就是守护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