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临沧:联农带农强产业 拓宽增收致富路

    刊发时间:2025-03-13

    A1版

    作者:李沁园 陈龙

      一根细长的甘蔗,真能挑起一个乡村的发展?走进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崩弄村,家家户户不仅建起了新楼房,许多农户还买了小汽车,一派繁荣发展的新农村景象呈现在眼前,而这个佤族聚居村的新变化正是得益于一根甘蔗。

      崩弄村通过“村企合作、利益联结”的联动方式,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种植管理,大力发展糖料蔗产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实现由零到近16万元的突破。

      不仅如此,在临沧,一根甘蔗还有无限种可能——瞄准农业新质生产力,引进企业导入专利技术,将每年榨糖产生的甘蔗废渣制成可降解餐饮具、包装用纸等40多个产品,实现把“一根甘蔗吃干用尽”。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通过联农带农拓宽增收渠道。临沧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农民增收的基础。临沧因地制宜探索实践联农带农模式,通过组建产业联合体、培育市场主体、培养“新农人”、盘活资源等多种方式,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产业联合   农民抱团入市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瞄准临沧坚果产业巨大的未来市场空间,镇康县深入推广“464”利益返补机制,引导企业除按约定价格收购外,将所购临沧坚果价款的4%返补给合作社,由社员和合作社按60%、40%的比例进行二次分配,让企业、合作社、果农多方共享产业链增值效益。2024年,全县社员和村集体分别获得二次返补收入366万元、244万元。

      临沧拥有2200万亩高原特色农业基地,是抓农民增收的最大底气。立足把好资源变好产品、卖好价钱,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组建“临沧坚果产业联盟”“核桃水洗果联盟”“滇红茶产业联盟”,建立“产业联盟+链主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形成产业联合体、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农户”融入“大市场”。行走在临沧的山水田园间,处处涌动着蓬勃发展的热潮,架起群众通往幸福生活的桥梁。

      

    培育主体   农民嵌入产业链

      一场春雨过后,走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万亩基地,春茶绿意盎然,嫩绿的茶芽在云雾中更显生机勃勃。

      一企联带,万户增收。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模式,带动134个行政村、2.4万户茶农、6万余亩茶产业基地,带动茶农户均增收7600元以上,不仅实现农民增收,公司也稳稳扎根。

      “联农带农”并非简单的利益让渡,更重要的是将农民嵌入现代产业链条,让企业有钱赚,让农民有收入。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临沧通过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用“产业兴”带动“村民富”,让农民更多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联得紧、带得稳”。

      目前,全市2413个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股份、订单、劳务、租赁等多种联结方式,与9.13万户脱贫户建立起了利益联结关系,通过联农带农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培养“新农人”    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云南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介绍了云南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其中一件事是让老百姓挣钱顾家两不误。

      围绕让“就在身边”的幸福生活触手可及,临沧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建设9个零工市场,发挥好140个扶贫车间作用,积极培养农村新型产业工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新业态从业者,通过“招小商”,实现产业发展与就地就近就业双促进、互提升,群众家门口的“饭碗”越端越稳。

      新春伊始,企业陆续复工复产。走进凤庆县洛党镇大兴村的湘粤电子加工厂,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手脚麻利地充磁、放膜、点盖胶……这些工人全部是本地人,工作时间自由,按件计价,每天能挣100至200元。工人严丽说:“在这里上班轻松自由,接送孩子和挣钱两不误。”

      凤山镇也利用老厂区和旧校舍,开办玩具厂、电感线圈加工车间等,带动更多人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大摆田茶厂在政策带动下,从原本30个岗位扩展到143个,带动季节性灵活就业500人;营盘镇就业“幸福里”社区,为12个重点产业用工主体服务,输出3176名务工人员,村集体收入增加60万元以上……在联农带农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本地村民不用再背井离乡,群众“留守”不“流收”。2024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89万人,其中就近就地就业70万人。

      

    盘活资源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春日的临沧,有一种美叫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临翔区博尚镇幕布村被花海包围,在乡村旅居的热潮中,村民夏龙思看到了发展机遇,于是改造自家老房建成10间民宿,配套建成停车场、花园、咖啡屋等。2023年4月开业至今,营业收入达30余万元,获评云南省“丙级”民宿,同步带动周边群众利用闲置房屋发展旅居业态,聚合形成城郊新兴乡村旅游打卡点。

      联农带农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临沧持续盘活土地资源、盘活房屋资源、盘活闲置扶贫资产,有效激活产业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临沧紧盯农业产业发展基地端、加工端、销售端,全链条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在各环节都有合理收益,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2024年,临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97元、增长7%。

      在临沧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联农带农的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三农”故事的崭新篇章,临沧农民越发有奔头。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