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刊发时间:2025-04-01
A4版
作者:
临沧市以“家长学校”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
家校共育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临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临心护家”家庭教育亲子互动服务活动。
“各位家长,大家好!咱们今天聊聊孩子的教育问题。”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家长座无虚席,聆听“家长学校”课程。
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自2024年9月起,临沧市开展“家长学校”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家庭教育工作。
在云县爱华镇长坡岭村的一棵大树下,临沧市首场“家长学校”活动拉开帷幕。之后,沧源佤族自治县“家长学校”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在勐董镇勐董社区举行,临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临心护家”家庭教育亲子互动服务活动,镇康县首场“家长学校”活动在德胜社区举行……一堂堂内容丰富的“家长学校”课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这个培训让我学到了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成长问题,作为一名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我们要多关心支持,多了解他的身心情况,让孩子能够快乐成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家长学校”第一课在沙河乡允俸社区开讲,参加课程的家长李会玲表示收获很大。
临沧市“家长学校”从家长实际需求出发,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等课程,讲解家庭教育理念、方法,以及亲子沟通的技巧。课程围绕学生网络安全、交通安全、法律知识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助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孩子手机成瘾怎么办?”“如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在凤庆县洛党镇的“家长学校”讲座中,主讲教师结合自身经历讲解了少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实施“家长学校”工作以来,临沧市充分利用各级学校阵地资源,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村文化活动广场、党员活动室等阵地资源,延伸“家长学校”触角,吸纳本土乡村教师、法律工作者、退役军人等群体,组建家庭教育师资库,为“家长学校”提供师资保障。
“原来爸爸小时候也不爱做作业,妈妈上学时也爱哭,爸妈讲他们上学时候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关系更亲近了。”临翔区章嘎社区的李天悦和父母参加了“临心护家”家庭教育亲子互动服务活动后说道。
临沧市借用“村晚”、戏曲进乡村、农村电影放映等平台,开展困难家庭、特殊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家庭教育讲座、网络学习等形式,为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学校”启动后,还将陆续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充分利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时间节点,邀请家长参加亲子运动会、亲子诵读、亲子观影等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联系。
“我们会收集家长需求,结合实际加强课程设计,引入更多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为广大农村家庭提供更多更好的家庭指导课程,让青少年儿童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成才。”临沧市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春风送暖启新程
近日,临沧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务工人员送行仪式在临沧火车站举行。210名农村劳动力奔赴全国各地的工作岗位,138名务工人员则依托本地企业、工厂、项目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
务工人员刘伟州高兴地说:“政府不仅帮我们联系岗位、提供免费专车,还发放生活物资,让我们能安心外出工作。”本次提供的岗位涵盖电子制造、食品加工、物流运输等行业,月薪5000至8000元。
工作人员为外出务工人员准备了务工指南、法律知识手册、健康防护用品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保障合法权益。务工人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登上统一安排的D8124次动车,踏上返岗就业的旅程。
近年来,临沧市始终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去年我在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工作,月均收入7000多元,今年有6个老乡跟着我一起去工作。”来自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的务工人员付志华分享道。近年来,临沧市通过树立务工典型、推广“老乡带老乡”模式,有效提升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2024年,全市省外务工人员规模已突破18.89万人。
通过发放交通补贴、组织技能培训等方式,临沧市有效减轻群众就业成本。2024年,全市拨付职业培训补贴2990.78万元,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77445人次,兑付脱贫劳动力省外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38643人3659.28万元。
阿佤山里新风景
“一棵竹子不成蓬,多棵竹子才成蓬”。这一句俗语,是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公平、公正的精神正在沧源县的各村各寨树立。
沧源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革命老区县、佤族自治县、中缅边境县、民族直过区。当地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基层治理、强边固防的实践当中,具有积极意义。
走进糯良乡班鸽自然村,犹如进入一幅斑斓的画卷。“结合当地风土人情,糯良乡树立了‘聂唠喽勐’的理念,意为好好说话,以和为贵。”沧源县司法局局长李开红介绍,“聂唠喽勐”现已成为该县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社会稳定的幸福之音。
近年来,以班鸽自然村为代表的糯良乡各村各寨,积极普好法律“依法调”、搞好协作“联动调”、建好队伍“自治调”、把好民俗“用心调”、讲好双语“暖心调”。探索形成了“菜单式”矛盾纠纷调解、“百姓说事”五步法等矛盾纠纷调解经验做法,助力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勐董镇龙乃村则走出了一条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深度融合的路子。“对于我们边境村的老百姓来说,放牛也是巡逻,耕地也是值守。”龙乃村党总支副书记柏勇军对边境村村民们植根于心的守边意识深有感触。
作为全县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下设所在地,沧源县公安局充分发挥指挥调度作用,推进“三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了边境管控和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工作质效。根据公安警情、技防预警、边境巡防等有效调度党政、联防、民兵及群防群治力量,成功处置了边境突发案件给边境带来的各类风险,各类事件处置更及时、更全面、更妥善。
本版稿件、图片转自《云南日报》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