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未“燃”筑屏障 无火清明护青山
刊发时间:2025-04-07
A2版
作者: 张之译 宋菲菲 谢天寿
临沧市织密织牢覆盖全域森林防火安全网——
防患未“燃”筑屏障 无火清明护青山
晨雾未散,山色朦胧。清明节清晨,临翔区花果山城市森林公园内已人影攒动。专业扑火队员手持装备穿行林间,无人机盘旋高空巡检,山脚卡点处工作人员逐人查验火种……这是临沧市森林防火一线的真实缩影,也是“空天地”立体防护网的生动实践。
作为滇西南的“绿色明珠”,临沧市以57.83%的森林覆盖率,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守护这片绿意,不仅是生态安全的底线,更是民生福祉的根基。面对高森林覆盖率和严峻的火险形势,临沧市以“预防为主、科技赋能、群防群治”为核心,织密织牢一张覆盖全域的森林防火安全网。
责任到山——
网格化管理筑起“绿色屏障”
“从市领导到护林员,责任层层压实到每一片林子。”临翔区林业和草原局防火专业队队长龚开艳指着巡护路线图说道。
全市1847名林长、8400名护林员与2461名“自然村长”组成立体网格,重点盯防林边村、林缘户以及特殊人群,严防失火隐患。清明节期间,每座坟山至少配置“1名乡镇干部+1名林草干部+1名警察+1名专职消防员+1名护林员”的“五员联防”机制,确保火种不入林、火情不蔓延。
科技赋能——
“天眼”让隐患无处遁形
巡护途中,队员发现一段输电线旁堆积了枯枝,立即通过智能终端上传隐患。不到半小时,处置人员已抵达现场。“卫星监测+无人机+地面巡护,让隐患无处可藏。”临翔区林草局防火办负责人李光平介绍。
在严格的责任体系基础上,科技手段的引入为防火工作注入新动能。依托1093公里防火应急道路、70套双光谱热感监控和550路供电线路视频,临沧市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目前,全市已整改输配电隐患82处,清理林缘可燃物1.1万亩,实现隐患动态清零。
强基固本——
筑牢防火“铜墙铁壁”
临翔区花果山森林公园的盘山公路上,一辆森林消防水车正缓行巡护。这是临沧市防灾能力提升项目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建成1093公里防火应急道路,配备中小型水罐消防车、隔离带开辟车等救援装备1682台(套)。与此同时,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全面铺开,高风险区综合治理规划同步启动,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
今年,全市投入405.82万元防火经费,购置运兵车28辆,储备专业装备2万余件,物资前置一线,确保“战时即用”。
淬炼精兵——
以战代训锻造“应急铁军”
“火势不明莫乱打、远程观测先准备、生命安全大于天——这是我们扑火的铁律!”扑火队员李明指着训练手册上的标语,语气坚定。
临沧市组建了由消防部门牵头的959人专业队伍及3740人半专业队伍,累计开展培训338场次,覆盖2.4万人次。通过“三先四不打”战术演练和实战模拟,队员们将安全理念深植于心。2月27日,20支队伍300余人参与跨区域联动演练,全面检验应急预案的响应效率。
文明新风——
鲜花寄哀思守护“无火清明”
在临翔区旗山白塔森林防火检查点,入山人员需逐一登记信息,卡点旁摆放着祭祀用的菊花。“请用鲜花寄托思念,莫让火种进山林。”工作人员一边登记,一边递上鲜花。
临沧市通过“大喇叭+短视频+入户讲”的全域宣传网,发送了165万条防火短信和560条警示短视频,并发放了48万份户主通知书。2461名“自然村长”走村入户,让“无火清明”理念深入人心。
暮色渐沉,巡护队收队下山,花果山的密林重归宁静。临沧人以“防”为盾,以“守”为责,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