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芬芳溢 边疆稳固民安乐
刊发时间:2025-04-08
A1版
作者:陈龙
临沧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持续强化基层治理能力,以实干实绩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
“石榴”花开芬芳溢 边疆稳固民安乐
202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0.19亿元,同比增长3.7%;全市沿边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边境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2万元……
一直以来,临沧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持续强化基层治理能力,以实干实绩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边境村人口、村集体收入持续增加,兴边、稳边、固边力量不断增强。
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临沧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290.791公里,24个民族在这里世代生息繁衍,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42.19%。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临沧进一步加强地区治理,促进各民族携手共进,做好做实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村内矗立着一块醒目的石碑,碑面上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10位老支书的回信。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以来,临沧广大干部群众以“人人都是收信人”的行动自觉,将殷殷嘱托转化为砥砺奋进的动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稳中向好。
“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的消息,我非常激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我们边疆人民,这份恩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里。”班洪村老支书胡德学回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时感慨万千,他说,佤山人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抓好乡村振兴,守好边疆,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2024年,全市新增完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118个;完成“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投资4401万元;民族特色村寨促旅游提升工程提前2个月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该项工作连续两年被省级认定为全省“做得好”的三个州(市)之一;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1531场次,覆盖45.7万余名干部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我们一路向前。”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大兴乡龚家寨村“自然村长”李锐华表示,将进一步当好民情收集员、党建指导员、发展参谋员、矛盾调解员、卫生监督员、隐患排查员,以实际行动助推当地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
“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兴边疆。”2024年,临沧创新建立“自然村长”抓基层治理机制,从市、县、乡三级机关选派2461名干部职工充实到农村基层治理队伍,实现全市2461个片区“自然村长”全覆盖,让干部在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融在一起,在一线解难题、促发展,打通边疆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边境3县2440个基层党组织广泛分布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党员10人以上或群众20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全部有党员活动室,把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边境最前沿、大山最深处。
位于中缅边境的镇康县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距边境线仅50米,是镇康县域内最抵边的村。曾经的刺树丫口偏远贫穷,“地无三尺平,出门石旮旯,水从天上来,姑娘往外嫁”是其真实写照。2019年起,临沧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边境小康村建设,刺树丫口自然村依托沿边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了赐福彝寨旅游景区,围绕“生态+融合+共享”的发展思路,建设修缮了戍边馆、观景云台、巡边栈道等景点,不断提升游客游览体验。如今的刺树丫口自然村成为“网红村”。班搞村、下班老村、帕浪村、班幸社区……和刺树丫口自然村一样,一个个边境村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显著增加。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开展好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镇康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张德良表示,下一步,镇康县将进一步抓好“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巩固和提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果,不断拓展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全方位的嵌入,推动各民族携手走向现代化、共同过上好日子。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今天的临沧,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常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政策落实成果可感可及,各族群众日子和和美美。临沧广大干部群众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让边境更兴、边民更富、边疆更稳、边防更固,奋力绘就边疆更美图景。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