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就在身边
刊发时间:2025-04-08
A2版
作者:赵玉雪 罗子洪
镇康县盘活资源资产就近就地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幸福生活就在身边
“丢花包”是镇康民间传统年俗活动。每逢春节,各村妇女就会聚在一起缝制,色彩鲜艳、样式精巧的花包,既可以作为装饰品,也是春节亲朋好友聚会时必不可少的娱乐工具——“你抛的高,我接的好。”大家围在一起丢花包,乐趣自在其中。
花包,又名“传情包”,作为镇康县各民族共有的一项民间传统手工艺品,2019年,花包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缝制花包的手艺再好,终究是‘自家用、送亲友’,花包缝得再多,也换不来几元钱。”凤尾镇凤尾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永兰说,以前大家一起缝花包就是图个热闹,农忙时一耽搁,布料针线都落了灰。
今年3月,凤尾社区聚焦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这一民生实事,把空闲场地改造成缝制花包的临时车间,就这样,家门口的临时花包作坊开工了。
“布要剪成巴掌大的菱形,每片花瓣尖角对折,针脚要藏起来。”日前,受社区邀请,缝了10多年花包的李甲林大妈拎着一大袋碎布头走进社区临时车间,20多个妇女里三层外三层将她团团围住,李大妈一针一线地教大家怎么扎紧“抱成团”、怎么缝出花瓣儿。
“经过培训就可以马上开工,只要有意愿的居民都可以来参加,要是需要在家照顾老人、小孩的也可以居家缝制。”林永兰拿出笔记本,记录下大家的缝制成果。
“目前,社区已经摸排出有意向制作花包的妇女30余人。”林永兰介绍,凤尾社区计划分3批次开展系统培训,首批6人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基础款的花包,第二批也将在下月开课。
“以前零碎时间没事情做,都用来刷手机,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社区居民李小花刚听说社区要办“务工车间”,她第一个就报了名。
“小时候就爱看大人缝花包,今天通过简单的培训,立马就能独立制作。”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这些传统手工艺品,李小花还结合在短视频上学到的制作方法,在传统技艺中增加了不少创新元素。
凤尾社区只是镇康县探索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镇康县持续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及时成立工作组深入一线调研,聚焦非遗代表性项目、边地优势等资源,全面摸排盘活闲置经营性帮扶资产、园区闲置厂房,指导各级党组织就近就地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并积极争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场地租赁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零工市场对农村零散劳动力的分类筛选、岗前培训、组织化输出、劳务供需、信息精准对接等作用,采取招商等措施,引进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项目,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