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牢记嘱托 筑牢国家安全“防护网”
刊发时间:2025-04-16
A1版
作者:杨建国 邵云飞 金维娜 张正霖 张庆华 王云东
临沧,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290多公里。在这片热土上,我市各族儿女践行“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嘱托,将国家安全融入血脉之中,全民树牢国家安全意识,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当天,我市组织开展“共守祖国疆土 共筑安全屏障”主题交流研讨活动,邀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党总支书记赵爱军到习近平总书记给边境老支书们回信的班洪村,与村民们一起升国旗,在国旗下为当地居民和民兵队伍宣讲国家安全教育知识。
活动现场,赵爱军问道:“乡亲们,国家安全,与你我息息相关,你们知道具体体现在生活中的哪些小事上吗?”
“来历不明的粮食种子不能随意种植”“当我们发现有陌生人到我们的森林里采集动植物标本时,要及时上报”“我家挨着边境,当看见对面有无人机飞过来,要及时告诉老师……”
现场,赵爱军与群众互动,用生动质朴的语言为大家讲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知识。“不经意间忽视的一件小事,也许就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安全,靠的是我们每个人绷紧心里的那根‘弦’。我们要做到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村寨就是一个哨所、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种田种地是守护国家安全,放牛放羊也是守护国土安全。”这是赵爱军发自肺腑的话语,也是他20年在边境线上的坚守,更是他带领边境村民所做的实际行动。
临沧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赵爱军担任党总支书记的龙乃村是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村里充分利用抵边的优势,发展边境观光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村里充分用好党员、有威望的老人、有文化的年轻人、“自然村长”四支队伍,向游客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故事、守边戍边的故事,引导游客参与巡边巡界,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
班洪乡干部田忠昌说道:“维护国家安全,没有局外人,更没有旁观者。只有同心同德、居安思危,才能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将国家安全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宣讲,我市依托“农家书屋”举办国家安全教育主题读书交流活动,组织到少数民族村寨宣讲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国家安全故事,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
在班洪乡,临沧边境管理支队班洪边境派出所驻村民警阿丕庚,用佤语给村民讲解日常生活中会涉及的国家安全行为。他不是佤族,成为临沧边境管理支队班洪边境派出所驻村民警后,用6年时间练就了一口流利的佤语。每一次入户走访,阿丕庚都用佤语向老百姓宣讲国家安全知识,还自创了多走访、多记录、多自省的“三多”工作法,用脚步打通警民“连心路”,让法治宣传深入村村寨寨。
阿丕庚说:“辖区接壤边境,村里都是佤族同胞,只有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开展工作才会顺利。现在村民也都加入巡边队伍,用实际行动共同守护家园。”
他们的守护,村民李三洪记在心里:“派出所的民警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一直在守护我们、守护我们的家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守好自己的家园呢?”
把调解室搬到田间地头,化解矛盾纠纷及时精准;把反诈宣传讲到百姓的心坎上,及时帮群众捂紧“钱袋子”。在南滚河茂密的丛林中,用双眼测距、用双脚丈量,把辖区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全体民警用坚定的步伐,筑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屏障;用挺拔的身影,护卫千家万户安宁;用平凡的坚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
国家安全,你我同行。从“一人守边”到“万家戍边”,从自然屏障到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临沧各族儿女用民族团结的纽带编织出守护国家安全的“防护网”。
如今,边疆临沧呈现出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
融媒体记者 杨建国 邵云飞 金维娜 张正霖 张庆华
通讯员 王云东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