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刊发时间:2025-04-25
A2版
作者:王朝宇 罗荣杰
临翔区玉龙社区打造彝绣“培训+就业”一体服务新模式——
“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走进临翔区忙畔街道玉龙社区,活动室内时不时传来一阵欢声笑语,60多名妇女围坐在一起,指尖流转间,一朵朵马缨花在绣布上渐次绽放,古老的彝族图腾与现代生活美学在这里完美交融。
4月22日,忙畔街道“家门口务工车间”彝绣培训班再度开班,丝线在绣布上勾勒出彝族图腾,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也绣出了就业增收的新图景。
“以前绣花是爱好,现在成了增收门道。”学员张大姐手持绣片笑言。此次培训特邀楚雄彝族自治州彝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程指导,采用“1名绣娘带N个学员”的“1+N”带教模式,从图案设计到针法技巧手把手教学。结业学员可直接承接车间订单,实现“培训-就业-增收”无缝衔接。更灵活的是,学员可选择在社区改造的彝绣车间集中作业,或领料回家制作,兼顾家庭与工作。
55岁的张阿姨是“时间管理”受益者:“送完孙子就来绣花,每月能有3000元左右收入,日子过得更充实。”据介绍,小绣品每件20至30元,熟练工日制5至6件;彝族服饰等大件每件可达1500元,月制3至5件。2024年以来,忙畔街道依托零工市场把玉龙、忙畔社区活动室改造为加工车间,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培育出16名骨干绣娘,带动更多妇女“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指尖经济”带来的不仅是物质改善,更重塑着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曾经因家长里短引发的矛盾纠纷下降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切磋技艺的欢声笑语。
“盘活闲置资源,鼓起群众腰包,更暖了民心。”玉龙社区党总支书记魏启春表示,“固定培训+灵活计件”模式让社区矛盾纠纷减少,居民幸福感攀升。下一步,忙畔街道将扩大“家门口务工车间”覆盖面,让更多群众从“出远门”务工转为“家门口”就业,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