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年来,临沧为什么适合古人类宜居?
刊发时间:2025-05-06
A1版
作者:查海霞 张聆聆 谢天寿
“10万年来,临沧这一地区就是古人类的宜居地。”就这一命题,记者专访了前来参加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第十一届生物演化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相关考古专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博物馆研究员吉学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葛俊逸、云南大学副教授杨青,三位考古专家结合自己研究领域知识,为我们解答“10万年来,临沧为什么适合古人类宜居?”
吉学平在专访中介绍,临沧地区的史前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也很有名。旧石器时代,10万年以来直到1万年左右,临沧地区主要有以和平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新石器时代,约4000多年到2000多年间,临沧地区有以石佛洞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同时,这一时期还分布了沧源崖画遗址群,这种崖画艺术有专门的团队来创作,从画面看非常丰富、生动,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的富足和族群精神化的生产力;到了更晚的时期,临沧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就更丰富,而且很多民族文化是跨境的,比如佤族、傣族;到了后期,茶叶开始盛行,人们也拥有了更多可利用的植物性食物资源。所以我们说,以临沧为代表的整个云南南部、西南部,长期以来都是一个非常适合于人居的地方。
“大概在10万年之后,全球进入末次冰期气候,这期间产生多次波动让气候逐渐变冷转冷,这样的波动对全球气候和区域气候,甚至对环境植被生态都产生很大的影响。”葛俊逸说,对临沧地区的影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温度降低和植被退化,而植被退化带来开阔度变高(森林减少,草地扩大)的环境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因为在一个密闭的森林环境里面,更难找到存活的资源;大概到8万年之后进入冰期,气候整体变冷,整个植被和生态就更适合人的生存;大概在3万至4万年,甚至2万年以后,植被明显退化,出现了森林甚至草原化的环境,更加有利于狩猎和采集活动,这也促使临沧这一地区成为人类能够长期的、稳定的、良好的栖息地。
“就目前而言,临沧沧源这一地区植被面貌属于热带山地雨林植被带,植物资源本身非常丰富,即使在末次冰期的时候植被资源也是很丰富的。”主要从事植物考古和环境考古的杨青介绍,近年来,他们在沧源农克硝洞遗址,利用植物微体化石以及木炭化石揭示出最近10万年以来的植被变化以及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在末次冰期时,这里的植被没有发生彻底的颠覆性的变化,只是生长树木的海拔高度有所差别。所以在那个时期,这一地区能够提供人类可食用的丰富植物资源,非常适合古人类居住。而且当时气候波动在其他地区可能波动幅度比较大,但是这一地区的气候波动幅度相对是比较小的,所以即使在末次冰期,甚至在末次冰盛期的时候,这一地区也能提供足够的食物资源,为和平文化人群在这里持续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植物资源,也为和平人群拓植东南亚大陆新型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环境条件。“末次冰期时,其他地区寒冷干燥,而临沧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交界边缘,受冰期气候影响相对较少小,北方古人群南下在此聚集。这一北方人群持续南迁的现象大概也持续了数万年,直到今天正在流行的“旅居临沧现象”,吉学平说。
融媒体记者 查海霞 张聆聆 谢天寿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