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脚,描绘祖国“边境地图”
——记全国劳动模范、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赵爱军(下)
刊发时间:2025-05-07
A1版
作者:李沁园
清晨,行走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3.9公里长边境线上,一眼望去,整齐的新房、干净的道路,家家户户国旗飘扬。在龙乃村,边境线离最近的村民家仅200米,护边责任重大。
“今天,大家在巡边时一定要相互协作,提高警惕,注意安全。”龙乃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赵爱军正组织护村应急突击队整装待发,开始一天的边境巡查工作。由于山高坡陡,边境线最险峻的地方坡度几乎达到90度,巡边一次需要自带干粮,早上出发,到傍晚才能巡查完毕。
自从担任村干部以来,赵爱军就把巡边当作强边固防的头等大事,是大家口中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急先锋。他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龙乃村积极落实“县、乡、村、组、巡边员”五级段长挂段包片工作机制,推动村“两委”成员和党员靠前指挥、分段包保、定点布防、带队巡逻。各族党员干部带头组建联防护村队,守好边、固好防、看好家门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这条巡边路,我每周都要走一遍。”在边境值守巡逻中,赵爱军以身作则,常常主动在节假日值守。他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最前面,带队拦截偷渡车辆,与偷渡人员开展斗争。山高坡陡、道路难行,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的巡边工作一做就是20多年。
“守好边境就是守好自己的家,守住了是职责,守不住就是失职。”如今,56岁的赵爱军依然身着红色佤族服饰,坚守在“为国守门、为国把关”的第一线,那个伴随他10多年的水壶和一把佤族人民常用的手工刀,也成为赵爱军巡边时形影不离的“伙伴”。
“你们知道‘国家安全’这四个字里,有多少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小事吗?”今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当天,赵爱军在“共守祖国疆土 共筑安全屏障”主题交流研讨活动上,与乡亲们分享了《我在边境守好家》的故事。
“种田种地就是在守边,放牛放羊就是在巡边”“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村寨就是一个哨所,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赵爱军用一个个接地气的故事,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内涵化作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身边事。
赵爱军还给村民编了一段顺口溜,“户户都是哨所,人人都是哨兵,放牛就是在巡边,采茶就是在守边。”潜移默化中,家国一体、守卫边疆、永不换防的信念深深融入龙乃村各族干部群众的血液里。
赵爱军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先后获得“临沧市脱贫攻坚扶贫优秀村干部”“临沧市第十一届劳动模范”“中国侨联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不讲待遇讲责任,不讲条件讲担当,不讲辛苦讲奉献。”今年,赵爱军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他认为,全国劳动模范,就是要在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上成为代表,样样都要齐全,那才是真正的全国劳模。捧着鲜红的荣誉证书,赵爱军说,“我会珍惜荣誉、继续努力,多到群众中去,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记者手记:
“获得这份荣誉属于所有扎根基层的奉献者,边疆发展任重道远,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更务实的举措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载誉归来,赵爱军朴实的话语透着坚定,在他心里,荣誉是信任和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建设美丽家园,他是一马当先的“领头羊”;维护民族团结,他是润物无声的“粘合剂”;守护神圣国土,他是寸步不让的“人体GPS”。赵爱军用20多年的坚守和奉献,带领龙乃村成功蜕变为全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示范和样板,被村民们亲切称为“甜蜜书记”。
多年来,赵爱军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和崇高品格,踊跃投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临沧实践的火热实践,生动诠释了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最朴实的担当。他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边境村书写了新时代的家国情怀。起伏的高山、蜿蜒的边境、飘扬的国旗,见证着赵爱军用脚步丈量边疆、用汗水浇灌团结,让美丽家园的梦想在祖国边疆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