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边疆地区文化治理现代化
——以临沧市为例
刊发时间:2025-05-12
A3版
作者:唐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边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领域。临沧市在推进边疆治理的过程中,探索通过研究利用边疆文化来推动具体工作,以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来凝聚人心、引领方向,共同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边疆文化治理的定位
近年来,临沧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固边、稳边、兴边”和“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重要指示精神建强边疆党建长廊三年行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谱写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以全球眼光谋划临沧文化治理新格局。临沧推进文化治理要有全球视野,全方位谋划临沧文化治理新格局。临沧的文化治理涉及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等多个维度,每个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多元而复杂的边疆文化系统。临沧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290多公里,其文化辐射范围广,一方面向内可连接滇中城市群等云南内部文化区域,是云南构建内联外通文化格局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其区域位置是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文化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窗口。在推动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边疆民族地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深刻把握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丰富内涵,扎实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量推动临沧文化治理新格局。临沧市立足边疆实际,推动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临沧既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又有边境文化交流的责任,不仅是传承和弘扬本土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更是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前沿地带。应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内涵,铸就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进一步推进中缅两国人民文化互鉴、友好交往、合作交流,以文化相通促进民心相通。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根基。临沧文化多元、民族众多、宗教复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三个维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思想观念认同。思想观念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某种思想、价值观、理念等发自内心地接受和认可。从思想观念认同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方面等核心思想理念,这些中华民族共有的思想理念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在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华民族共有的思想理念构筑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可以凝聚民族的精神力量、奠定共同的价值基础。
人文精神认同。人文精神认同从本质上讲是个体或群体对人文精神的认可与接受。中华人文精神深植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素与动力。从人文精神方面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优秀人文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的一致认同与归属感,只有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特质,才能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并在新时代的改革与发展中彰显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丰富共有精神家园,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道德规范认同。道德规范认同是指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种认可、接受并将其纳入自身价值体系的心理过程。中华民族共有的道德规范贯穿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在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品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从道德规范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克己奉公、勤俭廉政、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等优秀传统美德。在边疆文化治理过程中,要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外延,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道德支撑。
维护文化安全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在推动临沧边疆文化治理过程中,应重视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强调国家、政府、社会、市场、公民等多重力量的共同参与和集体行动;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种方式的良性互动以及多种机制的相互作用,推动形成沟通、协调、互动、合作的共治模式;通过文化共治共建,让全民共享文化治理成果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通过促进主流文化与边疆多元文化融合,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加强党的理论创新。边疆文化治理的话语体系是在边疆文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其不仅是对边疆治理知识的凝练与传播,更是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主权、促进边疆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力量。临沧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等过程中,积极探索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一体系将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主线,立足临沧边疆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生态、地理等独特性,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既要讲清楚临沧边疆文化治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要讲清楚临沧边疆文化治理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实现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智力保障,彰显临沧在边疆文化治理研究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为云南乃至全国其他边疆地区的文化治理提供借鉴与思考。
建设边疆文化长廊。临沧推动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旨在构建起一条集文化传承、交流、展示与创新于一体的文化脉络;创新“国门文化”建设作为临沧边疆文化治理的关键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与内涵。“国门文化”建设不仅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前沿窗口,更是凝聚边疆各族人民力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固堡垒。一方面,临沧可以把沿边区域建设成为彰显中华文明的窗口,以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引领城乡人文建设,通过建设中华文化体验中心、文化公园、文化书院、文化广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等,展现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核心价值、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让中缅沿边地区的人民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整合资源推动“国门文化”建设。临沧有290.8公里的边境线,其中三个县10个乡(镇)与缅甸接壤,有44个沿边行政村,有3个国家级开放口岸,应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力量突出中华文化元素的“国门文化”建设,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打造守边固土、展示形象、弘扬文化的新阵地。
推动文化治理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发挥文化治理特殊的内在生发机制,激活市场、社会、公民个体的文化治理空间,建立政府、市场与社会密切互动的边疆文化治理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临沧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临沧基于自身优势产业可尝试从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形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载体。将临沧沿边地区的中医院建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示范基地,既有助于提升沿边地区医疗条件,也能充分彰显中华的人文情怀。同时,可在相邻的缅甸,建设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一体的“中医院”,以中医院为载体加强中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缅文明对话,为推动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