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亚洲象的前世今生 探寻与象和谐共生之道
刊发时间:2025-05-20
A3版
作者:吴明美 谢天寿
亚洲象是云南生物多样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被国家列入“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物种,是亚洲体型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亚洲象到底是一种怎样神奇的动物?人类应当如何同这群庞大的地球生灵和谐共处?
就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前来临沧参加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第十一届生物演化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元、王世骐,为我们揭开亚洲象演化的神秘画卷,探讨亚洲象的科学保护之道。
“亚洲象曾经分布广泛”
“全球最早的亚洲象属于真象属,而最早的真象属化石产自于非洲,距今约500万年。”王元介绍,大约在20至30万年前,真象属从南亚进入我国境内。在距今约13至1万年间,亚洲象与东方剑齿象长期在华南地区共存。
“迄今已在我国十余处遗址中发现了亚洲象化石,广泛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贵州、湖北、重庆、江西和海南等地区。这充分说明当时亚洲象在华南地区的繁衍非常繁盛。”王元表示,在夏商周时期亚洲象甚至向北迁移到了华北地区,在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等著名遗址中,都曾发现过大量的亚洲象化石。
然而,全新世期间,随着全球气候频繁的冷暖变化,尤其是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亚洲象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其栖息地不断南缩。如今,中国亚洲象仅存300余头,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三个州市。
“象鼻是亚洲象演化的重要器官”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的陆栖哺乳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动物之一。它们是如何在漫长而复杂的演化历程中拥有如此庞大的体型?
“这与亚洲象鼻子的演化有很重要的关系。”王世骐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动物体形一旦变大,头就很重,脖子就必须有很强壮的肌肉来支撑它的头部。而不断变大的体型和随着头部增大而缩短的颈部会使象在获得更强悍身材的同时丧失灵活性,尤其是造成取食和饮水的困难。“它们的‘长鼻子’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王世骐表示,象鼻是脊椎动物中最灵敏的器官,具有至少4万条肌肉和极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可以帮助象类取食高低任意位置的食物,为亚洲象的演化提供了极大助力。
此外,通过化石牙齿的微痕分析和同位素等研究手段揭示,和剑齿象喜食嫩叶不同,亚洲象属于既吃草也吃树叶的混食性,其牙齿可以适应营养相对匮乏、难以咀嚼的粗糙草本植物。剑齿象在距今约1万年前灭绝,而亚洲象则因为具有更灵活多变的摄食模式得以生存至今。
“把足够的生存空间留给亚洲象”
如今,亚洲象在中国的数量比国宝熊猫还稀少。对于亚洲象重要栖息地之一,临沧一直在探索如何科学地保护这群濒危物种。
“最重要的就是要给亚洲象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
王元指出,亚洲象的生态习性相对多样化,它能在森林和灌丛中生存,但更喜欢在山坡和草地等宽阔地带活动,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尽管如此,亚洲象对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仍非常敏感,只有充分尊重亚洲象的生活方式,为其留出最钟爱的栖息环境和生存空间,才能实现对亚洲象更好的保护。
“我们不希望亚洲象成为下一个灭绝的物种。”王元说,临沧有适宜亚洲象生存的生态环境,有中国境内唯一β种群分布的亚洲象,还有把大象当作信仰寄托的佤族群众,希望临沧继续担当好亚洲象保护责任,科学监测、合理保护,与大象和谐共处。
“不要过度打扰,不要侵占它们的领地,让亚洲象能够一直在临沧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王世骐表示。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