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临沧民族歌舞乐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刊发时间:2025-05-26

    A3版

    作者:张璐

      临沧少数民族众多,由此产生了许多源自百姓日常生活、极具地域属性且广为流传的歌舞乐。将临沧本土少数民族歌舞乐文化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中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能让幼儿从小接触和了解本土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一、临沧少数民族歌舞乐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表现生产劳作方面。劳动时唱跳的节奏稳定有力,乐器轻巧灵气,表现的生产劳作场景,根植于农耕文化,运动特点突出,适合运用到幼儿园体育舞蹈中。如沧源佤族自治县佤族在薅秧时传唱的《薅秧歌》,歌曲中有田园风光的描绘,有男女声对唱的趣味,也有生动的劳动号子。孩子们在跳《薅秧歌》韵律操时可以边唱边跳,男女生对唱。在体育舞蹈进行中还可以加上本土民族语言的劳动号子。此外,还有《舂新米》《守谷调》等劳动歌曲,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当地民族特色,选取适合的劳动民歌运用到幼儿园体育舞蹈中,让幼儿体验民族音乐和体育动作相结合的趣味锻炼。

      (二)烘托节日氛围方面。临沧少数民族节日丰富多彩,节日派生出的民歌舞蹈,也特别适合运用到幼儿园体育舞蹈中。如耿马推出的泼水舞曲系列,在临沧各地广为传唱,孩子们在跳《泼水舞曲》改编成的体育舞蹈时,既锻炼了肌体协调能力,又感受到了民俗节庆所带来的欢乐。

      (三)丰富民俗活动方面。临沧民歌极具地域特色,叙述性、游戏性强,能给幼儿提供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如佤族开门节时唱的《开门调》,把男女对唱的形式可以运用到幼儿园体育舞蹈中,根据男女声对唱节奏变换队形动作,增强体育舞蹈的游戏性。佤族拉木鼓时唱的《木鼓调》,音乐节奏也适合男女组队变换队形,同时加入模拟拉木鼓的动作和场景表现,让孩子们在体育舞蹈中一边游戏一边唱跳。此外,拉祜族搭桥节、佤族新米节等节庆活动都有极具节日画面感的音乐,可以运用到幼儿园体育舞蹈中来,让幼儿在节奏与跳跃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临沧少数民族歌舞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一)把说唱元素融入幼儿歌舞乐,提高幼儿学习兴趣。阿数瑟以三弦、葫芦笙、笛子伴奏,俗称打歌和作对子,因唱词总以“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结尾而得名。可以借助阿数瑟中作对子说唱音乐,让幼儿体育舞蹈“说”起来。比如,开展“我说谜语你来猜”活动,把幼儿喜欢的猜谜语和阿数瑟作对子有机结合,让孩子们一边打跳一边问答谜语。也可以借助阿数瑟说唱问答的形式,让幼儿在体育舞蹈中说安全记安全。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增强幼儿对少数民族歌舞乐的认同。

      (二)把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增强幼儿对民族多元文化的认知。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为幼儿带来不同的跳动节奏、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生动的舞蹈动作,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并了解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增强他们对民族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佤族舞蹈风格质朴、热情奔放、富有力量,极具感染力,如甩发舞、剽牛舞、舂米舞等。许多动作都可运用到幼儿园体育舞蹈中来,不仅可以提高幼儿身体协调性,还能培养幼儿学习佤族歌舞乐的兴趣,寓教于乐的同时,让佤文化的传承发扬可感可及。结合幼儿爱模仿、喜爱小动物的特性,把傣族的白象舞、马鹿舞与幼儿园体育舞蹈相结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动作,让幼儿在体育舞蹈中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三)把民族器乐融入幼儿歌舞乐,增加幼儿园体育舞蹈的趣味性。临沧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许多民族乐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把民族乐器与幼儿园体育舞蹈链接在一起,如在体育舞蹈中加入佤族的竹琴,绑在幼儿腰部,舞蹈时用小竹棍有节奏地敲击竹琴;可以把三弦、芦笙等民族乐器链接到幼儿园体育舞蹈中,让民族乐器在幼儿体育舞蹈中响起来,增加幼儿园体育舞蹈的趣味性。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