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滇红” “烟火”情浓
刊发时间:2025-06-30
A3版
作者:沧江鱼
迎春河依山就势穿城而过。河水流量不大,流速缓慢,十分清澈。河岸垂柳依依似烟似雾,花团锦簇芳香扑鼻。花间柳下,儿女情长,情浓蜜意;岸堤绿荫,老年人悠然步行,享受宁静的时光;河边广场,小孩嬉戏玩耍,充满童真与乐趣。左岸通车,右岸通行,改造后的迎春河两岸景观大道,水清岸绿风景美,游人如织人气旺,成为附近居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鸟从公路两旁的行道树上窜出来,悄悄偷窥着这个叫作城市的地方,清脆悦耳的鸣唱生动了高楼大厦间的间隙,偶尔也调皮地拉点异物给树下行人逗逗乐子。这不是梦,鸟儿们早已熟悉了城市,并从城市人们亲切笑脸上读懂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心思想,放心大胆地飞出山野进入城市。
天气预报是最好做的工作,“全年春天”的科学数据省去了很多重复的劳动。春有约,给小城里那些爱美的少男少女带来了展示机会,少了厚薄挑剔的烦恼,一年四季裙裾飞扬,小城一直在演绎蝴蝶翩舞孔雀开屏的故事。雨量充沛雪花稀少,大树小树舒心地成长,绿荫葱茏清新气爽,花花草草品种繁茂竞相斗艳。
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和谐自然中。小城很“大”,有大气度、大胸怀、大手笔,小县城建设出了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的大气魄。
始于山水,归于烟火。
晨曦微露,早起的居民沿街慢跑于整齐划一的行道树林,散步公园广场绿地丛,伸手弯腰做早操、劈腿舞剑耍太极,健康充沛的每一天就在吐故纳新中开始;艳阳当空,绿树林里清凉干爽,花草丛中恬静豁达,绿波花海让为生计忙碌奔波的人们永远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夕阳西下,“滇红源”广场、街心花园、小区公园的上空,广场舞音乐准时响起,小城居民放下劳累的包袱,从各个角落聚拢来,手拉手肩并肩,迈开大步甩开发,用轻快而又豪迈、洒脱而又奔放的舞姿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感恩、对自然的崇敬畅快淋漓尽情抒发。
小城虽小,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小城古为蒲蛮之地,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政治历史变革,小城民族经济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万历初年,土府勐寅就购经、史、子、集,创建聚书楼(又名万卷楼),后创设育贤书院、兴义学、修馆舍蔚然成风,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历史进程中,小城还曾是滇西茶马古道重镇。沿着茶马古道,火热的茶马互市贸易,促进了经贸发展、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新中国的诞生,古老的小城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各种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文艺作品异彩纷呈,文化人才层出不穷。
小城虽偏,却有着温暖人心的烟火气。山间小城,炊烟袅袅,似是古人笔下的诗意画卷。晨曦初露,市集已热闹非凡,小贩的叫卖声、乡民的谈笑声,交织成一首生活的赞歌。凤庆的烟火气,不仅在于日常的繁忙与喧嚣,更在于那份生活的热忱与坚持。一碗米线、一张粑粑卷,都透着家乡的味道,让人心生暖意。小城的烟火气,就是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即使偏居西南之隅,也能温暖人心。
高楼是新的,旧楼也在逐渐翻新。在城市与城市互相模仿的今天,我所居住的这座小城却能以海般胸怀吸纳外来新事物,又能坚守住自己,传统的、特色的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小城文庙建筑群,是云南现存第二大孔庙,以其保存最为完整、规模较为宏大成为人们传承儒家文化、纪念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先驱孔子的圣地;在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缅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的鲁史古镇,至今依然完整地再现茶马古道文化的浓厚气息;石洞寺、琼英洞、东山寺、文明坊、漭街渡大桥、澜沧江百里长湖等等景点处处新奇,各领风骚;“滇红”文化浓郁厚重,核桃文化异军突起。不能求大就只能求精,小城在提升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上做起大文章,并且将城市的理念延伸到乡村,用城市的发展辐射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大步跨越。
我所居住的小城凤庆,位于滇西纵谷南部崇山峻岭深处。小城是茶叶的原产地,县内至今生长着一棵树龄长达3200多年的茶王,秉天地之灵气,携沧江之俊秀,至今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尽情展示着茶王的地位。小城是“滇红茶”的发源地,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的桂冠无人可比。
大地物象是大自然最好的发言者。人类对大自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践踏自然,要么融入自然。在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小城深谙其中的道理,懂得尊重自然养护自然,让绿色在城市中愉快地生长,在人与自然和谐中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在这座绿色洋溢的小城里,我们将生活的小舟驾驶得自由自在,舒心怡然。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