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人生最好的修行:学会感恩

    刊发时间:2025-06-30

    A3版

    作者:高跃文

      常听这样一句话:“应当远离不懂感恩的人,因为你的一腔热血捂不暖一颗缺少人情味的心。”初闻此言,只觉此语锋芒太利,唯恐人情味被这般决绝的评判所伤。然而,当那不懂感恩者冰冷的面目在记忆中浮现,那热忱被辜负、善意被践踏的伤痛如芒在背,才终于懂得——捂不暖的,终是人心深处那方拒绝生发的冻土。

      《红楼梦》里,曹公笔下多少显赫人物终归“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唯独刘姥姥这芥豆之微的老妪,却如寒夜中一点温热的炭火,穿透了百年烟尘。她携板儿初入贾府,凤姐漫不经心掷下二十两银子,对挥金如土的贾府而言不过九牛一毛,于挣扎在冻馁线上的刘姥姥却是一整冬的炉火。她铭记着这“拔一毛而利天下”的暖意,秋日田垄捧出最饱满的瓜果粮食,颤巍巍送至朱门。她报恩时毫无谄媚之态,只有土地般朴素的诚意——这份人情味,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荣宁府中一道异样暖流。

      贾府倾颓之时,昔日攀附者避如蛇蝎,唯有刘姥姥在灵前为贾母席地而泣。探监路上,她踉跄奔走于泥泞道途,只为向身陷囹圄的凤姐道一声珍重。凤姐临终托孤,刘姥姥慨然应承,毅然变卖家产赎救巧姐,将“涌泉相报”四字化作千金重诺。她卑微如尘,却以“草根”之力支撑起大厦将倾时唯一真实的恩义回响——这份情义之厚重,岂非映照出所谓“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精神早已朽如枯木?

      放眼现实,一面高喊“继承传统”一面行忘恩负义之事者何其多。《增广贤文》有言:“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可现实中啃噬父母心血却怨其“无用”者比比皆是。有人曾受援手解燃眉之急,事后竟视恩情为天经地义,甚至以怨报德;更有人受惠于人,却在对方无力继续相助时横加指责,将情分视作他人终生枷锁。人情一旦被视作“债务”,恩义便化作囚笼——这岂非“人情味”最彻底的异化?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里,感恩从来不是单薄道德说教,而是个人与天地、家国血脉相连的深邃智慧。《诗经》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咏叹,早已将“涌泉相报”刻入民族基因。这份情怀涵养了“家国一体”的格局——感念父母生养是孝的起点,由此推己及人,方能理解对国家之爱乃孝的放大与升华。

      因此,真正的感恩应如暗夜提灯,照亮个体精神回家的路。

      感国家恩,当思源头活水。国家如长江黄河,滋养亿万生灵。无论身处何方,这奔流不息的文明长河永远是我们立身的基石与远航的港湾。唯有心怀此恩,个体价值才能如浪花汇入大海,在时代洪流中绽放独特光芒。

      感父母恩,脐带虽断而血脉长存。从第一声啼哭到长大成人,我们生命每一寸成长都浸透父母心血。无论他们能力高低,这份恩情如同脐带,纵被岁月剪断,精神血脉的搏动却终生不息。这份恩情如大地般沉默,却支撑着生命全部的重量。

      感师恩,“落红化泥”的无声滋养。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雕琢灵魂的匠人,以自身为薪点燃学生心智之火。那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令荒芜心田长出智慧森林,其恩泽如春雨,无声而万物生。

      感念伴侣、手足、友朋之恩,乃生命长河中的星光与船桨。夫妻是千万人中灵魂的彼此认领,那份“独宠”之情是命运最深的托付;手足是血脉枝头的并蒂花,同根而生,风雨共担;同事朋友则是人生航程中的桨与帆,助我们穿越各自的风浪——每一份情谊都是人间值得的明证,值得我们以真心相护。

      不懂感恩者如同心田干涸的荒漠,纵有外力如江河倾注,亦难滋养出生命绿意。与其在“捂不热”的冰冷前耗尽心力,不如守护好内心那盏感恩之灯。这盏灯不仅照亮自己,亦能为迷途者投射一丝微光。

      当我们把感恩作为活着的姿态,每一次对恩情的铭记都像心泉润泽精神的冻土。刘姥姥以草芥之身完成“千金一诺”,其力量恰源于此——她卑微的生命因感恩而获得了重逾千钧的价值。

      人生长途中,与其耗费心力去捂暖拒绝融化的坚冰,不如提稳手中那盏感恩之灯前行。在照亮自己前路的同时,那束光亦可能映亮另一双寻求温暖的眼睛——这或许才是对“人情味”最深的诠释:感恩如灯,既能自照,亦可照人;心泉润世,既养己根,亦泽众生。

      心怀感恩,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修行。懂得感恩,人生之路方能美满且有温度。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