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刊发时间:2025-07-07
A3版
作者:尹文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源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首次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上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至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双主线”被确定下来,其作为一个重大科学论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史上又一次质的飞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具有丰富的理论源泉。一是来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提出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客观实际的深度结合。提出了“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的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深度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二是植根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治理传统;仁爱、诚信、和谐、孝道等传统美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道德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不竭精神动力。三是升华于党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二、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贡献,从点题到解题,从概念到方针再到方略,不断完善、不断升华,最终确立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一)最终目标。即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依靠各族人民共同维护;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是各民族最大的依托和依靠,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
(二)工作方法。即正确处理四种关系。一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是前提、是根本、是方向,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具体要求、重要基础,共同性是主导,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各民族要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坚决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又要照顾各民族利益,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三是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四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用好“发展”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解决各族群众的物质问题的同时,又要着力培养各族群众的共同理想信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核心任务。即五个认同。一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认同与各民族共同的血脉联系。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对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史实的认同。三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成为中华民族灵魂的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四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也出现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渗透颠覆,才能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二)云南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云南省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边疆、多民族、欠发达构成了云南复杂的发展态势和环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省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
(三)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殷殷嘱托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到云南考察调研、4次回信、2次致贺信,对云南工作作出努力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定位,并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导统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一次次考察、一封封书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各族儿女的深情牵挂,时刻激励和引领着边疆各族干部群众,向着美好新生活阔步前行。
四、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我们要把其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一)夯实党的领导。一是强化政治引领。 各级党组织要将“两个确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维护好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建立健全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三是加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统战部、民宗局、乡(镇)和村(社区)“两委”班子,在乡(镇)、村(社区)设民宗专干、信息员,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干部队伍。
(二)夯实思想基础。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国情、党史学习教育,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类精神文化精品,建设一批教育实践基地,深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加快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二是常态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列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必学内容。三是讲好临沧故事。组建“百姓石榴红宣传队”,充分发挥“自然村长”作用,将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到村村寨寨,讲好“时代楷模”鲍卫忠等先进典型故事,让民族团结奋斗的佳话代代相传。
(三)夯实物质基础。一是加快推进共同富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强茶、果、糖等一批优势产业,打响“旅居临沧”新品牌。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康临沧、社会保障网,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美临沧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让各族群众充分享受绿的空间、美的环境。二是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着力打造44个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建设互嵌共居、富裕幸福、和美平安家园。三是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优化海公铁联运,把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商品骨干流通走廊。加快构建“口岸+通道+市场”的开放组合,积极发展“边民互市+落地加工”,高水平规划建设孟定国际新兴口岸城市,构建现代化沿边城镇带。
(四)夯实载体创建。一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创建沧源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中心、双江+云县+耿马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联盟,把三个边境县打造成为“三个好”“三个心向”模范区。二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民族节庆活动。以民族节庆推动旅游业发展,将各民族传统节庆品牌赋予“我们的共同节日”的独特魅力,成为各民族共游共乐共享、相知相亲相惜的重要阵地。三是有效实施“三项计划”。即,“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持续落实8州(市)签订的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跨区域大联盟共建协议。
(五)夯实治理能力。一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效能。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建设民族事务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二是健全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体制机制。持续健全完善村、社区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持续推行群众积分制、“协商在基层”等一批有效治理举措。加强边境立体化防控网建设,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五级书记抓边防”,构建全民防控格局。三是严密防控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健全完善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边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建立涉民族因素风险快速反应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网络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加强和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