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让城市更有韧性
刊发时间:2025-07-11
A3版
作者:王萍
强降雨让不少城市陷入内涝“看海”模式:地铁变“潜水艇”、马路成“激流险滩”。极端天气下,如何让城市更有韧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过去,人们习惯依赖运气和经验“扛”过去,但当“百年一遇”变成“年年都有”,光靠“运气好”已经远远不够。城市防灾,既要靠能顶得住的“硬设施”,也要靠反应灵敏的“软能力”。
首先,基础设施得“长本事”。不少城市的排水系统还停留在“偶尔一遇”的设计标准,面对如今动辄“50年一遇”的强降雨,显然吃不消。提升排水管网标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能再“雷声大、雨点小”——让地面会渗水、道路能蓄水、社区能缓排,才是真正的“会呼吸”的城市。
其次,防灾要打通“最后一公里”。信息再精准,如果只停留在气象台、指挥室,也难以及时避险。要靠技术织密“全链条”预警系统,从气象雷达到水位传感器,从智慧灯杆到地下空间探测,提前锁定风险点,才能有备无患。更重要的是,冲锋舟、沙袋、抽水泵这些应急物资要落到社区、街道,救援力量才能“就近上阵”。
更不能忽视的是,“全民防线”必须建起来。很多人遭遇积水受困,是因为不知道危险在哪里、不懂怎么避险。一条实用的“积水口诀”、一场走心的社区演练,往往能关键时刻救命。
说到底,韧性城市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也不只是基础设施的事。韧性城市建设是一套从管网升级到市民动员、从科技赋能到文化共识的“组合拳”。我们要做的是,今天多花点心思、多投些资源,换明天少一分损失、少一个遗憾。
只有坚持以系统思维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内外兼修”“软硬兼施”,城市才更加安全有序,市民才更加安居乐业。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