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农民越发有奔头
刊发时间:2025-07-14
A1版
作者:李沁园 宋菲菲
巩固脱贫成果,根本在于农民增收,而产业就是群众增收最重要的基础。乡村产业怎么富民?
近年来,临沧依托资源禀赋,在资源转换、品牌培育、科技兴农上下功夫,持续答好群众增收之问。
深耕产业——
从有资源到有产品
30多年前漂洋过海落户临沧的澳洲坚果,曾深陷“水土不服”的尴尬:只开花不挂果、坐果率低、产量低、青皮果平均亩产不足120公斤……“大资源小产业”矛盾尖锐。
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临沧以科技破题,及时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坚果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建立“院士专家+市级科技人员+县(区)级科技人员”三级服务体系,组建产业联盟并建成国家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推动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突破。
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云县正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选育出一批抗旱、抗寒的新品种。“去年3月新品种通过云南省级良种认证,出仁率达37%,含油量超72%,亩产比普通品种高30%。”公司负责人王正成言语中充满自豪。
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立足资源禀赋,临沧坚果产业模式逐渐成熟,农民持续稳定增收。2024年,临沧实现100多名科技服务队员、100万亩示范基地、综合产值达100亿元的“三个一百”目标,带动果农人均纯收入增加近1000元。
产业提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今,拥有260多万亩坚果的临沧已成为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从有资源到有产品,临沧持续在资源转换上下功夫,用好优势资源,以资源换产业,临沧坚果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在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坚果+蜜蜂”立体种养模式更添效益,蜂箱点缀果园,蜜蜂授粉提升挂果率,实现“一田双收”。全村4000余箱蜂群年产原蜜20余吨,产值超100万元,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黄金产业”。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从“产业之困”到“全球之最”,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临沧坚果”实至名归。在科技和政策的双重支持下,临沧坚果提质增效成效明显,不仅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还远销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临沧坚果青皮果产量达30.8万吨,干壳果产量12.0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为101.6亿元,带动全市8县(区)74.45万种植户人均年增收1086元。
锻造价值——
从有优势到有品牌
日前,沧源秋珀庄园凭借一支 “水洗巴天”咖啡豆,在2025首届云南瑰宝咖啡生豆大赛(云南卓越杯试点赛)上,以89.96分摘得桂冠,创下每公斤13150元的中国咖啡价格新纪录。
一时间,“冠军豆”让“临沧咖啡”声名鹊起,吸引众多咖啡爱好者和业内人士的关注。
在第九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咖啡产业馆临沧展区人流如织,秋珀庄园的200多份“冠军豆”三天售罄,临沧多款咖啡产品受到逛展客商追捧,前来试吃、询价、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
临沧地处全球咖啡种植黄金带,2024年,全市咖啡种植面积达23万亩,鲜果产量近12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云南省第2位。
凭借优良的自然生态条件,临沧孕育出“浓而不苦、酸而不烈、花果甜香”的临沧咖啡,相继获评“中国临沧精品咖啡豆示范区”“中国精品咖啡核心产区”,也让临沧咖啡完成了从“有优势”到“有品牌”的华丽转身。
品牌崛起,最甜的是咖农。“以前种玉米,亩产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改种咖啡,加上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全家年增收超5万元。”沧源县糯良乡班考村村民魏学芳的喜悦溢于言表。她口中的变化,源于沧源县推行“支部牵头、企业带动、基地研发、农户参与”利益共享的产业闭环。
在云县栗树乡,咖啡产业让这个曾经的贫困乡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咖啡种植拓宽了增收渠道,咖啡树成为群众的“致富树”。沧源秋珀庄园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每亩咖啡地租金可达上千元,农户还可参与采摘、管理,日均增收100元。永德归亚咖啡庄园则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领农民“抱团”致富。
如今,咖啡种植成为临沧农民的新追求,临沧咖啡产业渐入佳境。截至2024年底,全市咖啡产业实现农业产值6.44亿元,产业链覆盖8个县(区)19.82万人,带动咖农人均增收3249元。
今年6月,临沧携手库迪咖啡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5亿元共建库迪咖啡(临沧)产业园,这座集预处理、精深加工、产品研发 智慧供应链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将以“科技+品牌”的双引擎,点燃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智能革新——
从传统模式到现代化转型
蛇年春晚,机器人扭秧歌让人眼前一亮,而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尖山村,机器人养蚕展现了科技与传统农业的完美融合,不仅提高了养蚕的效率和品质,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喀斯特地貌的“石旮旯村”尖山村,一度面临农业产业发展难题。引进龙头企业耿马金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后,构建起“党总支+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尖山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以“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技术路径,有效破解技术难、风险高、规模小的瓶颈。
今年,金顺公司在尖山村万年庄建成智慧小蚕繁育中心,首次引进现代化流水线进行“机器人养蚕”,全面实现小蚕饲养过程自动化、智能化。
“机器人养蚕,效率高、品质稳,公司提供全程技术,我们养成大蚕产茧,他们保底回收。”村民施小平今年仅两批鲜蚕茧就收入1.88万元,信心十足。
2024年,尖山村蚕桑产业带动群众增收20.6万元,带动村集体创收9000元,累计兑付21户农户种植奖励2.58万元。
机器人养蚕、轨道“小火车”穿梭于蔬菜基地、无人机吊运香蕉跨越山岭、智能飞防作业覆盖万亩蔗园……从传统模式到现代革新,科技触角深向临沧大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花卉、蔬菜等领域的高端设施化率明显提升。
以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以品牌建设提升产品价值,以联农带农机制保障农民深度参与和持续受益。
万途归一,临沧答好群众增收之问的关键,在于以高原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变乡村产业为富民产业,将“小农户”与“大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链向“大市场”延伸,让农户分享更多红利。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