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回荡幽幽山谷
刊发时间:2025-07-17
A3版
作者:李泰蓝 杨石凤
清晨,太阳初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金保便开始了一天的教学活动。
彝族俐侎人葫芦笙舞纳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分布于永德县乌木龙乡及周边地区。芦笙舞不仅是俐侎人的精神图腾,如今更在文旅融合的春风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芦笙舞承载着俐侎人厚重的历史记忆与集体情感。根据梳理,彝族支系俐侎人芦笙舞共有26个严格套路,每一个舞步都暗含祖先迁徙的足迹,每一声笙调都诉说着高山族群的悲欢离合。张金保回忆道:“小时候跟着祖父学跳芦笙舞,不仅学技巧,更要听懂曲调里的故事。”在婚丧嫁娶、节庆丰收等重要日子,芦笙舞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仪式。
近年来,永德县文旅局将芦笙舞表演纳入“非遗进机关、进景区、进校园、进村寨”项目,不定时设置展演点。2025年桑沼哩俐侎文化旅游节举办期间,芦笙舞展演作为文化推广的重点舞蹈,吸引游客超1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消费显著增长,芦笙舞成为一张亮丽名片。
文旅融合发展则为芦笙舞的活态传承注入可持续动力。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芦笙舞,目前稳定学习的学员已达60余人。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年轻传承人尝试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传统芦笙舞,增强传播力。“情景剧《源——俐侎人来历》融合了剧情和芦笙舞表演,该曲目已经受邀展演30余场次,创收10余万元。”90后芦笙舞学徒曹任海介绍。文旅融合让传统文化从“被保护”转向“自我造血”,形成了良性发展机制。村民通过参与表演、经营民宿等方式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仅桑沼哩节庆举办期间,带动举办地周边群众户均增收1000余元。
千年笙歌回荡山谷,芦笙舞的传承故事仍在续写,不断奏响更加动人的发展乐章。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