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僧多粥少”变“百花齐放”

    ——临沧以“精准服务+创新模式”破“就业之问”作“增收之答”

    刊发时间:2025-07-17

    A1版

    作者:魏江跃 杨再国 李宗昱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千家万户的生计所系。从零工市场破解“找工难”,到数据赋能实现“岗等人”;从跨省协作保障“输得出”,到“幸福里”社区助力“留得下”,面对“僧多粥少”的就业困境,我市以精准服务破局、以创新模式开路,既“送出去”也“留下来”,推动就业渠道从单一拥挤转向多元畅通,“就业之问”便能转化为“增收之答”,让就业之路越拓越宽。

      2025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7.06万人,灵活就业、电商创业等新业态贡献率达30%,真正让就业岗位从“挤破头”变为“遍地开花”。

      

    精准服务:岗位“找上门”

      “扫个码就能看到用工信息,再不用满街找活儿了!”在临翔区零工市场,大学生俸媛媛通过小程序快速匹配到灵活岗位。去年9月启用的临翔区零工市场,由云南正企劳务服务有限公司运营,设立专人专岗提供求职推荐、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一站式服务。

      我市打造的“临沧就业通”线上平台,归集了87万条劳动力数据,动态匹配35.52万个省内外岗位需求,实现“扫码求职-智能匹配-在线签约”全流程服务,覆盖1.5万人次。同时,建立返乡劳动力跟踪系统,今年上半年1657名返乡人员再就业率达95%,未就业率压降至3.7%。

      “过去找工‘挤破头’,如今选择遍地有。”市民吴慧丹的感慨,道出了临沧就业服务的变化。截至2025年6月,全市建成覆盖8个县(区)零工市场、78个乡(镇)零工驿站,推送岗位信息2487条,促成灵活就业1.5万人次,并为带娃“宝妈”、残疾人等群体开辟居家计件务工新路径。

      

    山海协作:劳务品牌“送出去”

      在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的箱梁车间,临沧技师学院21届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罗吴涛正在学习机器人箱体焊接操作。“我很珍惜这次实习机会,希望毕业后能留在振华工作。”他说。

      指导罗吴涛的年轻技师李会兵,同样来自临沧技师学院。4年前,他以实习生身份进入振华重工,如今已成为机器人焊接技术员。“能来上海发展是一种人生经历,我希望通过努力达到高级技师水平,在这里安家。”李会兵说。

      2019年,上海振华重工与临沧技师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6年来持续为企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目前,长兴岛上的江南造船、沪东中华等企业汇聚了2000多名临沧籍务工人员,他们从事电焊、电工、涂装等工种,人均月收入超7000元。

      傣族小伙俸春林在高级技师魏钧的带教下,成长为优秀电焊技工,并获得“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三等奖。“沪滇协作给了我们展示自己的平台,我会继续努力。”俸春林说。

      “临沧工人吃苦耐劳、学习主动,与海装行业需求高度契合。”上海振华重工人力资源部经理周井华评价。下一步,两地人社部门将优化服务,推动“劳务协作+海装产业”模式持续发力。

      

    家门就业:产业扎根“留下来”

      就业拓展不仅要“送出去”,更要“留下来”。我市通过“幸福里”社区、“家门口务工车间”等模式,让就业机会扎根乡土。

      在“就业幸福里”社区,电商直播、边贸服务等新业态带动超8000人就业。社区集成创业孵化、技能培训等功能,成为就业“蓄水池”。同时,全市建成25个“家门口务工车间”,引入南宁纸箱厂、福建竹制品加工厂等项目,盘活闲置厂房,吸纳2000余人就业。

      “校企合作让我们免去找工作的麻烦,直接上岗实习。”划线工李翠英说。电焊工刀继生则计划:“从初级工一步步考到技师,在上海站稳脚跟后,把父母接过来。”

      为增强本地就业吸纳能力,全市发放创业贷款7.07亿元扶持2748人创业,带动9696人就业,培育“瞪羚企业”、创业村6个。同时,推行“订单式”培训,开展船舶焊接、咖啡烘焙等技能培训222期,1.17万人次获补贴性提升,推动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型。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