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马以文化之光照亮乡村振兴路
刊发时间:2025-07-18
A3版
作者:李恒
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新路径
耿马以文化之光照亮乡村振兴路
本报讯 (通讯员 李恒) 近年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非遗+产业”融合新路径,在守正创新中深挖非遗富矿,成功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筑牢人才根基,蓄好“源头活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纳入全县人才工作重要内容,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培养计划,通过“1+N”“老+中青少”“师带徒”的传帮带模式,形成“师带徒、徒成师”链式培育体系。实施“名师孵化”工程,充分发挥玉勐嘎、赛丙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作用,依托“非遗进校园”、非遗传习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载体,开展“面对面”非遗技艺传承活动12场618人次,培养学徒125人。目前,全县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4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
建强非遗阵地,释放经济效能。依托孟定镇遮哈社区芒团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优势,高标准打造集传统技艺传承、传统文化阐释、民族文化生态展示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设4个展厅),筑牢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阵地。主动融入全县“一核两翼”旅居产业发展布局,立足展馆功能,创新设计非遗沉浸式体验项目,探索“非遗造纸体验+民宿+N”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馆内展示”与“门外体验”深度联动,累计为18余万人次游客提供古法傣族手工造纸非遗体验,带动芒团村发展傣家民宿30余户,实现旅游经济收入400余万元,成功推动非遗从保护传承向体验传播、价值转化跨越,让非遗阵地成为激活地方经济的重要引擎。
深挖特色文化,创新传播路径。为更好地挖掘和传承非遗,耿马县民族文化工作队10余年来扎根乡土,系统挖掘整理散落民间的马鹿舞、女创拳、传统古乐等非遗元素,挖掘打造近200个优秀文艺精品。其中,省级非遗作品《傣族女创拳》荣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县民族文化工作队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文艺院团”称号。充分利用泼水节、青苗节等特色民族节日,通过花车巡游、文艺汇演等形式集中展演傣族紧那罗舞、蝴蝶舞、孔雀舞等非遗舞蹈,在欢腾的节日氛围中传播边疆民族文化。以市级非遗单孔长笛、三孔笛、县级非遗佤调等为载体,在流行音乐中巧妙融入非遗元素,编创拍摄《UP耿马》《泼水舞曲》系列作品,播放量屡创新高,成功“火”遍全网,吸引多家央媒、省市主流媒体关注报道,进一步提高“耿马非遗”品牌曝光度、知名度。
赋能产业振兴,拓宽增收渠道。深耕“民族+文旅”特色赛道,推动非遗“软实力”转化为产业振兴的“硬支撑”,为群众增收注入持续动能。坚守非遗传统精髓,在守正创新中激活产业潜力,开发民族特色文创产品90余个。通过“党支部+公司+手工户”“公司+非遗传承人”“线上+线下”等多元模式扩产拓渠,建成集展示、体验、研学、销售于一体的非遗展示中心12个,成功培育芒团白棉造纸、翁达藤篾鼓凳、孟定下坝古法红糖、户南土司贡茶等品牌。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