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菇撑起“致富伞”
刊发时间:2025-07-18
A2版
作者:严周
勐撒镇成功引种姬松茸——
小菌菇撑起“致富伞”
加工姬松茸
夏日清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撒镇丙令村丙令组的食用菌种植大棚内早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湿润温暖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菌类特有的清香,一层层整齐的菌床上,一朵朵饱满圆润、色泽棕黄的姬松茸正奋力“钻”出覆盖的土壤,如同一把把撑开了的“小伞”。村民们穿梭其间,动作娴熟地采收姬松茸,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这喜人景象的兴起,源于一次“取经”之行。2024年,丙令村党总支副书记杨宝柱带领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往临翔区马台乡考察学习姬松茸种植。经过详细调研市场行情、分析本地气候土壤条件、评估投入产出比后,党员干部和群众认为,姬松茸种植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致富新路。
于是,杨宝柱等几位村组干部毅然决定率先“吃螃蟹”。他们整合闲置土地,筹措启动资金,建起了第一批试验性种植大棚。从菌种引进、堆料发酵的温度湿度控制,到出菇期的精细化管理,每一个环节他们都亲力亲为,边干边学,虚心请教农技专家,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当第一批高品质姬松茸成功采收并顺利销往福建等地,且收购价稳定在每公斤7元至9元时,村民们彻底打消了顾虑,纷纷跟着种起姬松茸。目前,丙令村共搭建姬松茸种植大棚28个,每个大棚产姬松茸7000至8000公斤。
“以前在家就是带孩子,没啥收入;现在到大棚里摘蘑菇,活儿不重,时间也自由,一天能挣50元,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心里特别踏实。” 正在大棚里熟练采菇的丙令组村民艾叶高兴地说。
勐撒镇丙令村、班必村、箐门口村、城子村在村组干部的带领下,逐步发展起了姬松茸产业,每年可带动本村及周边2000余名老年人及妇女劳动力实现就业,务工群众每天能得到40元至100元不等的收入。2024年,勐撒镇姬松茸产量400余吨,产值360万元;2025年,预计产量600余吨,产值540余万元。
一朵朵姬松茸撑起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天地,也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新路径。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