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山村:“九道菜”掀起的“乡风革命”
刊发时间:2025-07-21
A1版
作者:孔明
路山村位于凤庆县城北部,地处高海拔山区,多民族聚居,全村国土面积34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09户3295人,有党员233名。多年以来,路山村曾深受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的困扰。村民婚丧嫁娶、乔迁升学,甚至一些小事都经常大操大办,菜品动辄十四五道,群众深受“人情债”之苦,成为困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痛点。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路山村“两委”直面问题,用“九道菜”掀起了一场破旧立新的“乡风革命”,破除陈规陋习,涵养文明新风,成功创建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
以“九道菜”破冰
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广泛听取意见,路山村“两委”认识到,移风易俗必须找到一个群众易于接受、便于操作、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抓手——从最直观、最普遍的“吃席”入手推出“九道菜”宴请标准:规定全村无论红白事,宴席菜品“不过九”,吃饱吃好不浪费。坚决取消“上祭礼”“捡菜礼”等不合理名目,减轻村民随礼负担,为攀比浪费划出红线。并配套制定了烟酒消费指导标准、礼金限额建议等措施,定期培训“置客老总”,形成一套规范的“节俭办席”体系。32名老党员、乡贤和村干部组成“红白理事会”,严格监督村民执行。
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九道菜”标准刚推行时,部分村民有顾虑,担心“没面子”“得罪人”。对此,路山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等关键群体威望优势,带头执行新规。通过党员承诺践诺、“红黑榜”曝光等硬举措,将村规民约从“纸上”落实到“地面”。村里谁家有红白事,村“两委”和理事会成员都会上门用村民更容易接受的形式,把酒席的标准、参加人数等重要事项敲定,帮助村民算好经济账、人情账、文明账,将政策文本转化为村民行动自觉。
路山村还设立了移风易俗“红黑榜”,2024年以来,共有49户践行新风家庭荣登“红榜”表彰,5户违规户列入“黑榜”公示,以“榜”立规矩、促善治,激发村民争先创优内生动力。“对遵守规定的公开表扬,对极少数不听招呼的,毫不留情上‘黑榜’曝光,这在我们农村熟人社会里,比罚款更让人‘脸上挂不住’。‘九道菜’由此从一句口号,变成家家户户宴席上看得见、数得清的新风尚。”凤庆县大寺乡路山村党总支书记查汉新说。
“九道菜”模式推行以来效果显著。据估算,平均每场宴席可为事主节省数万元办客费用,为宾客节省数百元礼金,村民经济负担大幅减轻。剩菜剩饭大幅减少,“光盘”、节俭办客成为常态。宴请的重点从“比拼排场”回归到“情感交流”,村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真诚。
从“人情债”回归“人情味”
在取得初步成效、赢得群众认同的基础上,路山村把凤庆县“江北公约”中关于邻里和睦、孝老爱亲等核心精神,与“九道菜”所倡导的节俭、互助等理念相融合,修订完善了“‘小公约’管人,‘小民主’管事,‘小服务’管需”的村规民约。从小切口入手制定“小公约”,如门前“脏乱差”顽疾,由各小组协商签订《美丽庭院责任状》,执行情况在“红黑榜”上定期亮相;“小民主”凝心聚力,“火塘会”“院坝会”变成议事主阵地,大事小情全靠众人商量、众人监督;“小服务”春风化雨,邻里疙瘩有“和事佬”小组主动上门化解,81名“红马甲”照顾孤寡、辅导孩童。这些源于民、服务于民的“小服务”,让村规民约从“写在纸上”到“走进心里”。
如今,村里盛行起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村民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生产发展、子女教育上,有人扩大坚果种植面积,有人积极报名发展新引进的龙胆草和红花油茶;村里组织的大扫除村民参与度更高了,文化广场上打歌的人更多了,村民还自编自创了《彩礼风波》《孝道传承》等10多部移风易俗主题文艺作品,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九道菜”虽小,但却撬动了路山村人情观念和社会风气的改变,如今的路山互助节俭蔚然成风,文明新风成了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