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单影只到群羽翩跹
刊发时间:2025-07-28
A3版
作者:李郅佳
清晨的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只雌性绿孔雀带领三只雏鸟在灌木丛中觅食。忽然,一只红嘴蓝鹊偷袭雏鸟,绿孔雀妈妈迅速还击,确认安全之后用羽翼将雏鸟紧紧护在身下。这温馨又惊险的一幕,被红外相机完整记录。
这已经是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自2021年以来第四次监测记录到绿孔雀种群繁殖的珍贵影像,标志着绿孔雀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绿孔雀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位置。甲骨文中的“凤”字刻痕勾勒出它的身影,《山海经》中保留着“南方有孔鸟”的古老记载,西汉铜孔雀青铜器铸就其傲然身姿,《杏花孔雀图》里它的羽毛跃然纸上,从明代官服上的补子纹饰到清代官帽上的顶戴花翎,从佛教典籍中孔雀明王的庄严法相到傣族传说中孔雀公主的曼妙舞姿。绿孔雀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更深深烙印在民族的精神基因里,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与祥瑞寓意。
然而,这份古老的诗意与浪漫,却由于栖息地破坏、人类活动干扰等原因,这个曾经遍布华中、华南、西南的物种,野生种群数量一度锐减至不足500只,诗人笔下“翠羽由来曾入梦”的咏叹,竟成了“灵魂久不到故乡”的生态隐忧。
2015年,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捕捉到一只绿孔雀的孤单身影。2020年南捧河保护区启动绿孔雀监测及栖息地保护项目,积极推进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绿孔雀科研监测网络体系。2023年11月绿孔雀监测平台建设完成,14个监测样点、90台红外相机、15个固定监控实时追踪绿孔雀的生活足迹;13个生态补水点,15公里引水管线实现全年稳定供水,14个配备智能监控的补食台确保食源持续供应,让绿孔雀告别“靠天吃饭”的困境;成功修复20公里生态廊道,清理过密乔灌林木100余亩,绿孔雀的栖息环境重焕生机。
今年3月,保护区的红外相机记录下野生绿孔雀开屏求偶的珍贵影像。当绿孔雀的尾屏在镜头前绽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种存续的希望,更是科技进步对生命律动的温柔注视。
近年来,临沧全方位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生动植物资源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被发现和保护。
目前,全市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个、森林公园3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30.0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7%,有效保护了全市特有的原始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基本建成,全市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两洋在此分水,太阳在这转身,临沧独特的地理区位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滋养了万物生灵。青山绿水间,植物繁茂生长,动物自由成长,临沧已然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理想家园。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