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家国志 满庭赤子情
刊发时间:2025-08-04
A1版
作者:赵玉雪 杨建雄
听镇康县守边护边亲历者讲述一家四代人报国初心的故事——
一脉家国志 满庭赤子情
开栏的话:
在临沧290.721公里的边境线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份普通,过着平凡的日子,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着边境的每一寸土地。
为更好地展现边境地区的发展与变迁,传承和弘扬守边精神,凸显和平的珍贵,《临沧日报》今日起推出“守边故事·和平守望”系列报道,通过守边人的工作日常、坚守的信念、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取得的成绩等讲述新时代守边人的故事,展现他们在和平年代为守护边境安全、促进边境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炎炎夏日,镇康县96.358公里的国境线在群山中蜿蜒起伏,一座座边境村寨点缀其中。
今年60岁的李光明手拿一张褪色的照片坐在自家院子眺望远方,照片上是几位年轻战友的面庞。
李光明出生在南伞镇的一个边境苗族村寨,爷爷是解放初期的一名民兵战士。1951年,边境地区匪患猖獗,李光明的爷爷在为解放军带路、站哨时不幸被土匪杀害。
从小,父亲就常常给李光明讲爷爷的故事,那些惊心动魄的经历,让年幼的李光明听得入神。
“边境线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必须守护好,这是民兵和解放军战士们的责任。”爷爷的话深深烙在了李光明的心底,让他对英雄充满了敬仰。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像爷爷那样,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为了誓言,未入伍的李光明就经常跑去参加民兵训练。县里武装部的人都认识了这个身体结实、吃苦耐劳的年轻人。
1982年,17岁的李光明顺利参军入伍。入伍后,李光明凭着自身的韧劲刻苦训练,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成为高射机枪班的班长。
1984年4月的一天,李光明带着全班战士开展日常训练时,突然接到紧急命令,立即开赴前线。仅仅几天后,战斗就在前线打响了。他们高射机枪班的任务是为部队提供持续的火力压制。由于射击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必须安排人员轮换操作。因此,李光明和射击手一直守在外面,其他战士躲在山坡上的猫耳洞里,既是为了躲避敌人的炮火反击,也能随时待命,准备接替轮换。
当笔者问,身处那样的环境是否感到害怕时,李光明毫不犹豫地说,“枪不响、战场比较安静的时候,心里确实有些害怕。可一旦我们这边的枪炮响起来,全身心都投入瞄准、装弹、压制敌人的战斗中时,就顾不上害怕了。”
战斗一直持续到当天中午才结束。战斗中,与李光明同年入伍的战友姜国云、李金富不幸牺牲。
失去战友的悲痛还没有平息,第二天,当连队需要人员执行危险的前沿任务时,李光明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看到亲密的战友牺牲,心里虽然悲痛,但已经顾不上害怕了,只想去最需要的地方。”李光明坚定地说。
在战场上,当地群众的支持如同一股暖流,给了大家无尽的力量和希望。这份军民一心的深厚情谊,也让李光明保家卫国的信念更加坚定。
1986年光荣退伍后,李光明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担当。他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宣传禁毒防艾知识,还是调解纠纷矛盾,李光明都格外认真。给村民宣传党的理论政策时,李光明像当年在阵地上那样,严谨、一丝不苟。调解矛盾时,他耐心地进行沟通和调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李光明说:“和平年代的战场虽然没有硝烟,但守护的责任却没有改变。每一项工作,都容不得半点松懈。”
这份信念也深深影响着李光明的儿子李秋水,从小在父亲讲述的戍边故事中长大,让李秋水耳濡目染,逐渐明白了守边护边的意义。
如今,李秋水也踏上了同样的道路。大学期间,他毅然选择参军入伍。退伍复学后,他更加体会到代代相传的守边责任。李光明常对儿子说:“边疆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几代人的坚守,你们要永远记住,守护好边境就是守护好我们的家。”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