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小桑蚕”织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刊发时间:2025-08-05

    A2版

    作者:张智新 俸江芹 李贞涛

      盛夏时节,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南布村,桑园连片成景,嫩绿的桑叶随风摇曳沙沙作响,桑农穿梭其间,采摘鲜嫩桑叶,脸上满是笑意。蚕房内,蚕宝宝正“沙沙”地啃食着桑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从零星试种到规模发展,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南布村十年磨一剑,用一片桑叶、一颗蚕茧,织就出“以蚕为媒、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特色振兴之路。

      2015年,南布村立足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县、乡党委政府的统筹规划下,率先试点桑蚕养殖。当时,这项产业对村民而言还是新鲜事,村“两委”扛起重担,挨家挨户算经济账,动员农户种桑养蚕,同时积极争取专项扶持政策,修通产业路、建齐灌溉渠,从零基础起步筑牢产业根基。

      “刚开始很多农户都有顾虑,我们就带着党员先试种试养,把自家的责任田变成试验田。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后,大家才动了心。这十年,我们就认准一个理:产业要让老百姓得实惠,才能扎下根。”南布村监督委员会主任罗恒芬说。

      2016年,双江支福桑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全程参与桑蚕养殖的各个环节。如今,南布村的桑园面积已从最初的20余亩扩展到500余亩,8万株新桑苗在田间扎根生长;养蚕农户也从最初的几户增加到100多户。村“两委”还联合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水泥等物资支持蚕房扩建,修缮了3公里产业路和灌溉渠道,为桑蚕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主要为蚕农做好服务,从引进优良桑树种苗到规范养蚕技术,全程跟进。采取分户养蚕、集中收购的模式,既保证了蚕茧质量,也解决了蚕农销售的后顾之忧。”双江支福桑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小龙表示。

      产业要长远,科技是关键。南布村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引进优良桑树种苗,规范种植、科学养护,同时,通过规范消毒、恒温保障等措施科学养蚕,提升桑蚕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在南布村,桑蚕的价值不止于蚕茧。养殖户郭双友蹲在蚕床边,把僵蚕捡到一旁。这些曾经随手丢掉的“废料”,如今是中药材市场的“香饽饽”。“以前,僵蚕我们直接丢了,现在可以拿去做药材。”郭双友笑着说。

      冬季修剪的桑枝也有了新用途。致富带头人周认科带领养殖户将冬季修剪的废弃桑枝切片晒干,变废为宝。今年仅桑枝回收就达50余吨,给养殖户额外增收10万元。“以前,这个桑树枝我们剪了以后拿回来当柴烧,现在有人来回收,可以卖钱。”养殖户俸贵琴说。

      随着桑蚕合作社、致富带头人以及蚕农的经验技术不断提升,双江县蚕茧和僵蚕的产量与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蚕丝被、蚕丝服饰等产品也开始走向更多市场。

      一片桑叶染绿山村,一颗蚕茧织就致富路。经过十年的深耕细作,南布村把桑蚕产业做成年产值超300多万元的支柱产业,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4.2万元。从单一种养到全链开发,这条“新丝路”越织越宽,托起南布村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