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车间托起群众致富梦
刊发时间:2025-08-07
A2版
作者:肖荣平 周林林
沧源
帮扶车间托起群众致富梦
本报讯 (通讯员 肖荣平 周林林) 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把就业帮扶车间建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目前,全乡三大就业帮扶车间已经带动就业300余人次,其中118人实现了稳定就业,成为群众增收的“引擎”。
自实施就业帮扶以来,单甲乡对吸纳脱贫人口的车间积极申报惠企补贴、创业贷款等政策支持,同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确保车间规范运营。2024年,单甲乡3家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就业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惠及800户1600余名群众。
在单甲乡,各就业帮扶车间依托不同的产业模式,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致富路。沧源县肖学军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采取“党支部+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四维联合模式,种植草血竭、滇黄精等中药材1000亩,2024年收购农特产品价值800万元,带动74名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并被认定为县级重点龙头企业。永改村公板堆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经济实体+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开发烘青茶、晒青茶、红茶等多品类茶叶,带动茶农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2024年收购茶叶120吨,带动36名群众就业。撒佤茶所依托单甲乡优质古树茶资源,深耕优质古树茶产业,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和加工流程,年产量达60吨,销售额200万元,吸纳8名本地务工人员,产品远销省内外。
通过总结扶贫车间建设与运营经验,单甲乡在中药材产业方面,以扶贫车间为核心,将育苗、种植、加工环节标准化经验推广在全乡6个行政村,并创新“车间+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通过统一供苗、技术培训、保底收购等方式,带动全乡群众实现育苗、加工、销售三环节增值,初步形成“一乡一业”特色产业格局。在茶产业发展方面,以永改村茶叶合作社和撒佤茶所两个就业帮扶车间为示范点,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推动全乡茶园标准化提质改造,让“小茶叶”成为富民兴村的“大产业”。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