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融合模式,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
刊发时间:2025-08-08
A3版
作者:何岩
在少数民族自治县,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维系民族文化基因、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认同、历史智慧延续、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多个领域。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在当前多元化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挑战下焕发新的生命光彩,政府重视是前提,融合发展是关键,传承延续是根基。
政府重视是前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政府要将保护与传承工作列入重要工作加以重视,加大财政投入。要在普查、保护、研究、宣传、开发等方面投入充足的经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完善相关非遗文化场馆。保障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经费发放,不断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训工作力度,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传承工作中营造良好氛围,全面提升非遗发展保护水平。
融合发展是关键。要通过非遗与市场的深度融合,把非遗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推进同实施,具体可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美食”“非遗+现代媒体”等模式,实现非遗与经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在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传承延续是根基。要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可通过地方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方合作,以及创新的保护模式和传播策略,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制定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计划,定期进行非遗培训,也可以将培训课程纳入中小学文化课程。或者广泛吸收少数民族非遗爱好者参加培训,全面抓好非遗传承工作。
总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需要多管齐下、多向发力,避免非遗传承陷入边缘化的困境,让非遗在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