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牵岁月织新章
刊发时间:2025-08-14
A3版
作者:魏江跃 李荣杏 李龙凤
双江县在坚守与创新中走好非遗传承路——
线牵岁月织新章
“这里的线不能留太长,织线要均匀,这样织出来的葛帐才美观耐用……”入秋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大文乡大梁子村胖品自然村的俸世洲和俸世花开始编织葛帐。
葛帐制作技艺是布朗族文化的珍贵遗存,主要制作材料为葛藤,是一种生长在山区的野生植物,其纤维坚韧且富有弹性,需经采集、搓洗去皮、晾晒等多道工序处理,方能提取出柔软易加工的葛藤纤维,纺成葛线后编织成帐。编织过程中融入的独特图案,让葛帐兼具透气、吸汗、防潮的实用性与艺术美感,可作凉席、粮袋、背袋等多种用途。2024年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大型系列纪录片《本草流芳》第一季收官之《野葛绵绵》走进双江大文拍摄,让这项古老技艺被更多人知晓。片中展示的葛布服饰、背包在节目播出后都被消费者订购。
同样在双江县村寨间绽放光彩的,还有被称为布朗族文化“活化石”的“牛肚被”纺织技艺。
在邦丙乡南协村牛肚被纺织合作社,李波正坐在小板凳上,灵巧的双手在经纬间穿梭,松软的棉线逐渐化作纹理独特的织物。“看这纹理,像不像牛肚的纹路?”她轻抚织品笑道。这项在佤族和布朗族婚嫁中象征祝福的技艺,从棉籽落地到织布成匹需经历种棉、轧棉、纺线等10余道繁复工序,单织一床被子就需30天。“最难的是纺线,力度要恰到好处,太紧会断,太松不成型。”李波回忆道,20多年的磨炼让她的双手有了“肌肉记忆”。
2010年,“牛肚被”制作技艺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随着时代变迁,这项费时费力的手艺曾一度面临失传,如今仅邦丙一带的布朗族和佤族仍保留着这门技艺。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波不满足于单纯坚守,而是主动探索创新之路,带领合作社姐妹将“牛肚被”独特纹理融入现代生活,开发出挎包、沙发巾、服饰、装饰画等文创产品。她设计的男士褂子在第七届冰岛茶会上意外走红成为“爆款”。如今,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妇女居家就业,今年更借助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销售额突破3万元,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的双赢。
近年来,双江县采取“党建+非遗”的模式,通过健全体系、做实项目、夯实基础、培养队伍、强势宣传等多项举措,让多元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活力。
目前,全县已成功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8项、市级16项、县级106项;培育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0人,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及传承人体系。从布朗族蜂桶鼓舞到佤族鸡枞陀螺,从拉祜族芦笙舞到傣族竹编,双江这些扎根民族生活的非遗项目,正通过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在新时代的土壤中不断生长,为双江县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