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美丽”这件事,看临沧“家园”的蝶变
刊发时间:2025-08-19
A3版
作者:魏江跃 李晨 李家祺
沧源县葫芦小镇全景
“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纸短情长、厚望如山,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以“收信人”的奋斗姿态,勇担使命、矢志奋进,扛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治责任,用实绩回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五问”,齐心协力建设好美丽家园,让“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画卷在佤山大地精彩铺展。
四年砥砺奋进,四年硕果辉煌。四年来,临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砥砺奋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进,齐心协力建设好美丽家园,共同唱响新时代佤山幸福新歌,满怀信心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党建引领——
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建设好美丽家园’,我们就要把每一寸土地都变成致富的沃土。”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党总支书记杨志良带着党员突击队,为3000亩临沧坚果林实施智慧灌溉工程。这位老支书的儿子,接过了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杨志良说,下班坝山脚下就是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等红色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振兴中,下班坝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好风景、好资源都变成了“好钱景”。
班洪乡以党建为引领,依托资源禀赋,深耕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组织强、产业兴、群众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2021年班洪村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4938元,村集体经济243.563万元,入组公路硬化覆盖率100%,卫生室覆盖率100%。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1118元,比2021年增幅41.37%;村级集体经济311.2897万元,比2021年增幅27.81%;入组公路硬化覆盖率100%,卫生室覆盖率100%。
近年来,沧源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健全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4年,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8871元,增长9.4%;所有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23个边境村(社区)全面建成边境幸福村,沿边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放眼全市,通过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地区呈现出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数字见证变迁:自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全市44个边境村规划实施的1005个项目完工978个,完工率97.31%,累计完成投资19.71亿元。
产业兴旺——
特色经济激活山乡活力
“嗡嗡……”的蜂鸣声回荡在班洪乡班洪村的悬崖蜜基地。养蜂队长肖金刚打开蜂箱,金黄的蜜脾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去年1200箱,今年扩到3000箱,我们的‘甜蜜事业’越来越红火!”这位佤族汉子笑着说。通过租金、薪金、股金、现金“四金”模式,2024年全村蜂蜜收入超200万元,户均增收6500元。
“今年临沧坚果亩产大概有250公斤,收益还不错。”走进班洪乡班莫村,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郁郁葱葱的临沧坚果林间,种植大户金学龙忙着修枝、打杈、施肥。看着3163亩的临沧坚果树上挂满花苞,金学龙开心地说。
另一边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大文等5个乡镇的山坡地上咖啡长势喜人。当地引进企业打造的1300亩咖啡种植示范基地,采取绿色水肥一体化管理,亩均收入最高达3万元,其中,瑰夏咖啡豆市场单价可达每公斤60元,形成显著的示范带动效应。
而在凤庆县安石村,“自然村长”罗国媛正指导村民给茶园安装物联网设备。手机里安装的App实时传输的数据,让茶农惊叹不已。中国农业大学设立的“科技小院”更带来颠覆性变革:智能甘蔗收割机使亩均成本降低40%,“云上茶园”让茶叶溢价30%。
我市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深入挖掘“生态产业+扩大开放”的叠加优势,一体推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夯实边疆治理的物质基础,让各族人民在美丽家园中共享发展之美。全市高原特色农业产值年均增长6%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寨68个,乡村旅游带动就业超8000人。
就业增收——
家门口的“幸福车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千家万户的生计所系。
“够家用,还能照顾老人和娃娃,这才是踏实日子。”班洪乡章烈村的杨芳对如今在辣椒帮扶车间的工作很满意。她和丈夫是家门口帮扶车间的“夫妻档”,月收入合计8000元左右,找到了兼顾家庭与收入平衡点的杨芳很是开心。
这样的蜕变故事比比皆是。在翁丁古寨,曾是建档立卡户的李依再,如今能用中英双语讲解佤族文化,“金牌向导”的身份让她月入过万;在镇康县边境产业园,傈僳族青年阿新保通过“校企合作”成为高级焊工,正计划把父母接到上海团聚。
“求职不必往外走、就业就在家门口。”班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正清说,通过村委会广播站牵线搭桥,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与合作社、种植基地实现了精准对接。班洪乡班莫村每天午后的广播声成为连接村民与零工岗位的就业信号,一条条用工信息传进家家户户,村民们边听边盘算务工计划。
我市从政策、金融、技术等方面着手,不断汇聚体系化服务就创业工作合力。今年以来,紧扣稳就业、保民生工作要求,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以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为抓手,强化政策协同、创新服务机制、深挖本地潜力,就业创业工作总体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就业服务网络越织越密,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2025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7.06万人,脱贫劳动力就业15.64万人。截至7月底,全市有就业帮扶车间145个,吸纳劳动力就业10034人。全市建成“家门口务工车间”41个,吸纳劳动力2767人。
建设“就业幸福里”社区、零工市场及跨区域劳务工作站,2025年计划打造省级“幸福里”社区2个、创业村3个、劳务品牌2个。全市9个零工市场覆盖8县(区),促成灵活就业1.5万人次;电商直播、边贸服务带动就业超8000人。建成乡镇零工驿站77个,实现乡镇全覆盖,提供岗位2851个。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406场,提供岗位17.46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2万人。
生态宜居——
诗意栖居的乡村实践
夕阳下的凤庆县洛党镇鹿鸣村立宽自然村美如画卷: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百年古茶树掩映着玻璃观景台,村民们在鲜花环绕的议事亭里讨论村务。
走进立宽自然村,统一色调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凉亭长廊点缀,绿树红花环绕……干净、舒适、宜居的空间,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而这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
凤庆县勐佑镇中和村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集中流转,连片种植千亩荞麦,将荒山坡打造成“云上花海”景区,辐射带动256户村民增收。
“以前污水横流,现在鸟语花香。”在沧源县糯良贺岭村,佤族村民卫艾门家新装的污水处理系统,让生活污水变成灌溉用水。贺岭村秉持“依山就势建村、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不仅入选云南省优秀村庄规划典型案例,更为后续的边境幸福村项目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为重点,持续推进新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两污”治理行动。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91%、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2.3%、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4.52%、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8.69%。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佤族人民走出了一条文化路、致富路、振兴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沧源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依娲娜说起家乡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时特别自豪,2024年沧源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28.97万人次,同比增长22.76%。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出茶旅、民族团结进步等多条主题旅游线路,越来越多的人来临沧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我市乡村旅游产业激活新动能、迸发新活力。临翔区博尚镇幕布村“新村民计划”吸引艺术家、康养师、户外教练等人才入驻,将闲置农房改造为“创意工作室+康养民宿+训练基地”,形成“一院一主题”的旅居综合体,年接待旅居客超10万人次。“鲁史古镇探秘之旅”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市7个村被评为云南省金牌旅游村。
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绿美临沧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建成省级绿美乡村标杆典型64个,建成了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和“鲜花盛开的村庄”,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不断夯实。
治理创新——
边疆善治的生动实践
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2024年8月,临沧立足实际,不断探索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改革举措,全面启动选派“自然村长”到基层一线工作,推进各级工作力量下沉,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排查化解矛盾隐患,不断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创新推行“自然村长”工作机制,承担“担任片区总网格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主动排查化解矛盾、优化提升人居环境”5项职责任务。
“95后”干部罗国媛作为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大路外片区“自然村长”,与村党组织落实人居环境提升“1+3”工作体系,创新村民共治“大合唱”模式,推动该村成云南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派驻贺派乡芒底村的“自然村长”杨荣佩通过深入农户家走访,掌握片区“一老一小”的第一手资料后,采取“一对一”“一对N”的方式,促成42名党员干部与70名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实现“结对”,让“一老一小”问题得到解决。
中国农业大学驻村第一书记毛明化身帮东村“科技村长”,以“智能甘蔗机收装备”“科技小院”赋能产业,借“警地联建”模式创平安乡村,争取社会爱心力量资助优秀学子、捐赠学习设备,圆村民“天安门合影梦”,用“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书写了高校赋能边疆的“新农科”实践。
如今,“自然村长”们与群众打成一片、融在一起,带动群众增收、维护乡村和美,成为群众最信任的人,打通边疆基层治理“最后一米”,边疆治理“底盘”进一步夯实。
夯实根基——
防返贫致贫底线更加筑牢
临沧始终坚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作为工作导向,着力抓好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就地就近就业、致富带头人培养4项重点工作,聚焦糖、茶、果、菜、畜、咖啡、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建立“七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
通过深入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97户,通过建立健全大龙头带企业带合作社带农户、专家团队建基地带农户、社会帮扶项目带农户等产业联结机制,推进“利益联结十种模式”转化运用,探索出临沧咪哆啰“四个联带”、凤庆滇黄精“3322”等一批联农带农利益反哺和分配模式,推动全市有1995个新型经营主体与9.18万户脱贫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推动绿美临沧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产业转型升级等有机结合,着力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经济高地,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一组数据彰显活力:2024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97元,同比增7%、增速排名全省第7。30户以上自然村硬化路覆盖率由2021年的56%提高到2024年6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21年的83.8%提高到2024年90.91%。农村居民综合电压合格率由2021年的99.33%提高到2024年99.7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1年的14196元提高到2024年17597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比例分别由2021年的65.88%、0%提高到2024年的97.64%、65.61%。2025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92元,同比增6.2%,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未来,临沧美丽家园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站在新起点,全市各族儿女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感恩于心、奋进于行,把城镇和乡村建设得漂漂亮亮,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沧实践的崭新篇章。
【编辑手记】
四年来,临沧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了“美丽家园”的深刻内涵——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边疆群众看得见的烟火气,摸得着的幸福感,是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抓好”每件民生小事的执着。
当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穿越山海,落在阿佤山的青石板路上、傣家竹楼的火塘边,临沧各族干部群众便以“牢记嘱托”的自觉、“感恩奋进”的热忱,将“建设好美丽家园”的殷切期望化作实际行动,共同把美丽家园建设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征程中刻下鲜明的边疆印记。
四年来,抓好“美丽”这件事,临沧交出了一份有温度的答卷。这份答卷告诉我们:当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边疆人民的家园必将在蝶变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临沧坚果
咖啡
茶
茶园
本版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提供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