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漫,佤山翠
刊发时间:2025-08-19
A2版
作者:赵志明 曹红芳
近年来,沧源县创新茶产业发展模式激活产业动能,通过“企业+合作社+茶农”等利益联结机制,让一片片茶叶成为强企富民的“金叶子”——
茶香漫,佤山翠
夏末秋初的薄雾像轻纱般笼罩着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山峦,碧丽源芒摆有机茶庄园里早已传来采茶声。茶农字赛四弯着腰,指尖在茶树间灵活穿梭,不一会儿竹篓里的茶芽堆成了小山。
“现在采一斤鲜叶能挣3.5元,去年光卖鲜叶就收入4.35万元,还不算土地入股的分红。”他直起身掂一掂竹篓,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近年来,沧源县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以创新模式激活茶产业动能,让一片片茶叶既成为企业发展的“金叶子”,又变成农户增收的“钱袋子”。
利益联结:让每片茶叶都带着收益
“土地入股后,不用干活每年也有分红。”勐董镇芒摆村一组村民陈三木格算起了自己的“茶叶账”:25亩茶园流转给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每年有固定的土地分红;采茶季在茶园务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年底还有绩效考核奖励。“2024年光茶叶就收入2.4 万元,比以前砍甘蔗强多了。”
打造的“134”模式,像一张细密的网,把企业和农户紧紧连在一起。通过村企共建的党组织牵线,11280亩零散茶地实现集中流转,村集体每年能拿到22.56万元分红。“我们把茶农变成产业工人,143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茶农累计收入达1221.81万元。”公司党支部书记说。
在岩帅镇岩丙村,云南沧源佤山茶厂有限公司的“双绑”机制让3000多亩茶园焕发新生。“以前亩产毛茶才50公斤,现在能到90多公斤,收入直接翻倍。” 岩丙村合作社负责人拿出账本:2024年企业支付的鲜叶款比2020年增长了60%,还为村集体带来房租、管理费等收入144万多元。
三产融合:让茶叶生出更多“附加值”
走进糯良乡怕拍村的古茶园,千年茶树虬曲的枝干上长满青苔,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前段时间,我们成功签下50公斤古树茶鲜叶订单,均价每公斤1555元。”怕拍村党总支书记抚摸着茶树粗糙的树皮说,村里23万株古茶树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模式统一管理后,2024年带动305户村民户均增收1.16万元。
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依托芒摆有机茶叶庄园AA旅游景区,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和沿边优势,把民族文化与休闲养生度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集生产、销售、旅游、消费和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发展格局,芒摆有机庄园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0万元;怕拍村正打造“佤山机场—古茶园”旅游环线,游客可体验采茶、制茶,感受佤族文化……
云南沧源佤山茶厂有限公司投入数千万元建成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突破4000吨,产品远销欧美。“CTC生产线让夏秋茶变废为宝,去年支付茶农鲜叶款359万元。”厂长指着流水线介绍,企业2024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带动7600多户茶农增收。
生态打底:让茶香飘得更长久
“采茶要留三叶,不能伤了茶树根本。”岩帅镇龙谭茶场赵叶茸一边示范采摘,一边念叨着规矩。她家40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后,鲜叶价格大幅提升。“以前用化肥图省事,现在施有机肥,茶叶品质上去了,价钱也高了。”
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以林荫茶”模式同样见效。5.4万多亩绿色食品认证茶园里,茶树与林木共生,既保水土又提品质。“我们的茶叶通过日本、美国及欧洲多国有机认证,茶叶售价比普通茶高。” 企业技术员说,生态优势已转化为市场优势。
从荒山到茶园,从零星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沧源县茶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2025年上半年,全县茶园面积共14.45万亩,涉及10个乡(镇)86个村2.3万户9.1万名茶农,共生产毛茶5359.51吨,同比增长5.08%,实现农业产值16614.48万元,同比增长0.42%;生产精制茶2855吨,实现工业产值17130万元,同比增长1.27%;实现茶叶综合产值57294.48万元。
一片茶叶,串联起企业的发展梦、农户的致富梦、乡村的振兴梦,在佤山深处奏响了企农共赢的和谐乐章。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