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军:从“守边人”到“领路人”
刊发时间:2025-08-19
A1版
作者:叶晓萌 马其林 陈志柳
8月,沿着耿沧二级公路永和段驶入国边防巡逻道,穿过山林,便来到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的上龙乃村。
在这个边境村,有这样一位“守边人”,他扎根基层20多年,带领边民走上富裕路,守护着边疆的稳定与安宁,他就是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
进入村庄,这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赵爱军和护村应急突击队整装待发,准备开始一天的边境巡查。
随着赵爱军一声令下,巡逻队向着险峻的山路出发。龙乃村国境线长3.9公里,山高坡陡,最险峻处近乎90度角。
赵爱军担任村干部以来,始终把巡边当作强边固防的头等大事。他以党员为骨干,组建抵边护村应急突击队、边境巡逻队、联防队,推动巡边护边常态化开展。
“2020年中秋节当天,我带着联防队员巡边时,遇到涉嫌‘偷引带’的不法分子。我和队员追了上去,追赶中与他们扭打在一起,滚到十多米的悬崖下。当时只想着这是我的责任,必须守好边、管好边,不能让不法分子钻空子。” 赵爱军回忆。
20多年来,赵爱军带领队员巡边里程超7000公里,带领龙乃村成为“零走私、零偷渡”的平安寨。“我们村现在户户是哨所,人人都是守边人。” 赵爱军说,种田采茶的是守边人,放牛放羊的也是巡边人。
“边疆要稳,人心更要稳。”赵爱军深知,民族团结是边疆繁荣发展稳定的基石。他用好基层宣讲阵地,走村入户、召开群众会议,讲述沧源县发展故事和爱国主义故事,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立场;他还带领村民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文体活动,深化基层治理,让民族团结的基因代代相传,文明新风尚吹遍龙乃村。
“一寨子一家亲,民族团结靠大家。要多交流、多交往、多交融,现在我们寨子团结、和谐又稳定。” 赵爱军笑着说。
曾经的龙乃村产业单一,群众收入微薄。面对困境,赵爱军不仅是守边先锋,更是带领村民致富的领路人。他带领群众以 “党组织 + 合作社 + 互助社 + 农户” 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巩固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带领群众发展林果种植、蜜蜂养殖等新兴产业;动员群众到县城经商、务工,让龙乃村村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更有盼头。
“大家相信我,我不能让大家失望。”赵爱军说,如今村里养猪、养牛、种甘蔗、种茶叶、养蜂等,下一步还计划发展咖啡和橄榄产业。
“赵书记带着我们修路、发展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赵南美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满脸喜色。
如今,赵爱军依然日夜坚守在边境村,他是守边人,是致富带头人,更是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守护者。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