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团结”这首歌,听临沧民族共融的最强音
刊发时间:2025-08-20
A3版
作者:李沁园 罗洪竹 李龙凤 郭林
手牵手齐步走 杨佳权 摄
“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2021年8月19日,从首都北京到阿佤山寨,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时的殷殷嘱托,为临沧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年来,临沧市各族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使命担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唱响新时代临沧各族人民的幸福之歌。
青春聚力展风采 团结之光耀未来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先锋力量,必须自觉肩负起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投身强国伟业的历史责任。”在永德县举办的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上,来自各行各业的102名青年志愿者、青年骨干和基层“青语”宣讲员代表,共同聆听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一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宣讲活动聚焦核心要义,将宏大的理论转化为青年听得懂、有共鸣的语言,清晰勾勒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变得鲜活而具体。
“从小就听过‘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今天才真正明白,这不仅是一句歌词,还是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未来。”一位青年志愿者感慨道。宣讲活动不仅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更让他们意识到,这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实现复兴伟业的根基。
“青年必须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青年代表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广大青年表示,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争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当无数青年自觉成为共同体理念的种子,民族团结的繁茂森林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在这场青春盛会中,永德县的青年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风采。
非遗浸润心田 民族团结绽芳华
清晨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被一阵清脆而有力的鼓点唤醒——“咚—咚—咚咚咚……”
这传承千年的古老韵律,穿透山岚,在邦丙完小的校园里激荡回响。一群身着布朗族传统服饰的孩子,正围着古朴的蜂桶鼓踏歌起舞。他们衣袂翻飞,笑容灿烂,用稚嫩且有力的双手,稳稳接续着民族文化的根脉。
为守护这份文化根脉,破解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邦丙完小立足布朗族文化沃土,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蜂桶鼓舞深度融入校园生活。学校精心开发《布朗族蜂桶鼓舞校本课程》,巧妙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让这古老的民族艺术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融入生活的鲜活力量。
课程远不止于舞步教学。围绕舞之形、魂之韵,专业老师悉心传授蜂桶鼓舞独特的鼓点节奏与灵动姿态,更系统讲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寓意,甚至带孩子们探究蜂桶鼓的制作奥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舞蹈,更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与情感。
经过精心选拔,邦丙完小组建了一支“布朗蜂桶鼓舞少年队”。27名小队员课余时间身着布朗族盛装,在鼓点声中翩然起舞,用灵动的舞姿诠释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的表演多次在县级文艺展演中亮相,已成为双江县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说起这群孩子,校长李军眼中闪着光,“学习蜂桶鼓舞的除了布朗族孩子,还有其他民族的孩子,大家在学习中,互助互帮,共同进步,民族文化交融在此刻更具象化了。”
蜂桶鼓舞作为布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是布朗族千年文化的重要载体。邦丙完小里跃动的鼓点,不仅传递着布朗族千年的心声,更在少年心中播下守护民族文化的种子,绘就了一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画卷。
友谊虹桥连四海 绿茵共育团结苗
当佤山沧源的绿茵场上哨声清脆,划破长空,奔跑的脚步如鼓点般急促而有力。2025年第三届“幸福边境杯”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火热开赛,来自国内外35个单位、学校及俱乐部的50余支青少年队伍在此集结。小小足球,不仅跃动着竞技的激情,更让绿茵场成为跨越国界与民族的“连心桥”。
赛事迅速点燃线上线下热情,累计吸引现场观众上万人次,线上话题讨论火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少年们,在绿茵场上奔跑、拼抢、欢呼,汗水交融间同心同行。
“足球让我们走到了一起,但文化的交流让我们真正成为朋友。”一位来自越南裴氏足球学院的参赛选手说。
最动人的一幕在闭幕之夜上演:中、越、老三国青少年手挽手,围着炽热的篝火,踏着鼓点,共舞佤山“加林赛”。欢乐的舞步汇成海洋,在那一刻,地域的疆界、语言的藩篱不复存在,唯有心灵深处的共鸣随着火焰升腾、随鼓点跃动。
“通过比赛,我不仅提升了球技,还交到了许多国际朋友。”在初中男子甲组比赛中夺冠后,来自临沧市易成实验学校的付焓达兴奋地分享道。
作为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节点,临沧精心打造“幸福边境杯”特色品牌,积极构建“体育搭台、文化唱戏、民心相通”的互嵌式发展格局。历经三届精心培育,“幸福边境杯”已从单一赛事华丽蝶变为集体育竞技、文化交流、民心相通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赛事让各族青少年同吃同住同赛,在朝夕相处中深化手足情谊;在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方面,赛事成为民间外交的生动实践,让中外青少年以球会友,以心相交,让友谊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在推动边疆发展方面,赛事带来旺盛人流,拉动文旅消费,“跟着赛事去旅行·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模式让边民共享体育发展红利,实现“赛事促发展、发展聚人心”良性循环。
绿茵场上每一次奔跑传递,村寨火塘边每一圈携手共舞,都在无声诠释着跨越民族、超越国界的情谊与共鸣。“幸福边境杯”让年轻的心在竞技中碰撞、在文化里相拥,让足球的弧线,向世界描绘出“美美与共”的崭新图景。
技艺薪火相传 民族团结绘新图
最近,临翔区玉龙社区的“家门口的民族手工文创工坊”很得人心,吸引了彝族、傣族、佤族、拉祜族等多个民族的50余名妇女前来就业。
原本闲来无事做着玩的手工,在这里能赚钱。傣族罕大姐笑着说:既打发了时间,又有了收入,何乐而不为。
正如罕大姐所说,曾经,社区的民族手工艺只是零散的“爱好”,藏于家庭的角落,鲜为人知。社区党组织了解情况后,打造“家门口的民族手工文创工坊”,创新推行“固定培训+灵活计件”双轨模式,聚合了各民族有民族刺绣能力的能人到工坊工作,这一举措,盘活了隐藏在民间的刺绣高手资源。
为了让传统技艺更好地对接市场,工坊特邀不同民族的非遗传承人、资深手工艺人入驻,采用“1+N”带教模式,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培训课程充满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巧思:刺绣课上,学员们将彝族火焰纹、傣族孔雀图腾等元素巧妙搭配;编织课中,大家用一针一线编织出一朵朵栩栩如生的民族花;饰品课里,象脚鼓造型挂坠融入了多民族的审美特色。
工坊里,民族技艺不再是封闭的“小圈子”,而是走向了开放的“大市场”。工坊通过“党建引领+手工工坊+灵活就业”的创新模式,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在情感上相互亲近。彝族大姐教大家绣制火焰纹,傣族大妈传授孔雀图腾的编织技巧,佤族老奶奶则带来了独特的饰品编制方法。刺绣能人们既能在工坊集中作业时交流技艺,又分享各民族的趣事儿,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交流、互相学习中增强了对彼此的认同感,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以前各族姐妹交流不多,如今在工坊里一起做手工,熟悉之后,谁家有困难都主动帮忙,就像一家人一样。”罕大姐一边忙着手里的编织活,一边笑着说。她的钩织玩偶融合了多民族元素,卖出了好价钱。
如今,工坊的产品已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不仅帮助各族群众就业增收,更是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致富驿站”。截至目前,工坊已累计培训各族群众300余人次,转化就业150人,“指尖活”真正成为各族群众的“谋生技”。
文化交融共生 奏响民族团结时代强音
“赶摆那天我遇见你,是你偷走了我的心……花再美也不如你,我已爱上你,花再香也不如你,梦里见到你。”这首《赶摆归来》家喻户晓,唱出了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浪漫。其创作者岩更说:“一种深深的成就感激励着我写更多傣族歌曲。”
为何走上音乐创作之路,岩更回忆,曾经,当他看到寨子里年轻人时有违法违纪现象,内心焦急,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现象。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用自己擅长的音乐为家乡做点实事,于是组建了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第一支原创傣歌文艺队,开展文艺下乡活动。联合文化站,利用农闲、传统节日等时机,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用音乐传递正能量。
渐渐地,在岩更和小伙伴们的努力下,村子里唱歌跳舞的多了,喝酒赌博的少了;友爱互助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村寨呈现出欢乐和谐的幸福景象。
经过多年锤炼,岩更创作了《莫罕丽》《摇沙》《竹楼里的小卜哨》等一大批歌曲。“我想把傣族的老古话写进歌词里、唱出来,让后辈也能了解传统的傣族音乐。”岩更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根基。临沧文化多元、民族众多,在耿马县,像岩更一样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承的,还有耿马县文化歌舞团团长王峰。
“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守护这份根脉,还要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在王峰的带领下,歌舞团深入基层,走村串寨,拜师学艺,成功打破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等传统观念的限制。
如今,歌舞团成功复原了傣族“马鹿舞”“女创拳”“紧那罗”等传统舞蹈,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不仅傣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佤族文化也在创新中绽放光彩。作为司岗里品牌挖掘传承人和佤族民间歌舞表演艺术家,茶红明数十年来一直坚守在佤族文化传承的第一线,他的足迹遍布沧源县的村村寨寨,创作了《司岗里之恋》《阿佤人民幸福歌》等经典作品。
在父亲的影响下,茶红明的儿子茶艾南也紧跟父亲的脚步,成为佤族文化的推广者。他将传统的佤族音乐与电子、摇滚等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贴合时代特点的音乐。他创作的《UP耿马》国内全网播放量超100亿次,成为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典范。
2023年起,歌曲《佤咖啡》《佤写不来情歌》等“佤系列”歌曲走红网络,“佤系列”歌曲也被网友称为“洗脑神曲”,连续霸榜音乐平台新歌榜和说唱榜。一名并非佤族、却将佤族元素玩转于说唱节奏中的白族歌手王云宏将佤族文化与现代说唱元素相融合,创造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佤味说唱”,让佤族文化以全新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
从《赶摆归来》到《哦迪咔》,从《月亮升起来》到《佤写不来情歌》,在临沧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的文化守护者与创新者,用他们的才华与热情,让民族文化的根脉既能在古老的土地里,也能在新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稳稳扎根。
【编辑手记】
翻开临沧这四年发展的长卷,“团结”二字始终是最激昂的旋律。当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中“维护好民族团结”的嘱托落地生根,临沧各族干部群众用行动诠释: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各民族心手相牵共同奋斗、是边疆儿女共绘兴边富民的美丽画卷。
这里的团结,是歌声里、舞步中文化根脉的传承与创新;是文创工坊的织机旁,汉族师傅与各族绣娘切磋针法的讨论声;是体育赛场上,不同民族的选手并肩奔跑、默契配合,获奖后的欢呼声……
当《阿佤人民幸福歌》和《UP耿马》同台响起,当各族孩子的笑脸映照在绿茵场上,我们听见——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大地的深情回响,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时代强音。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非遗传承
绿茵场上展英姿
苗族刺绣
傣族紧那罗舞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通讯员提供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