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艺新生 匠心富民
刊发时间:2025-08-20
A1版
作者:陈会平
耿马县“非遗+”模式激活百年技艺产业——
古艺新生 匠心富民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0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4名。近年来,耿马县创新“非遗+市场产品+就业致富”模式,通过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激活千年技艺产业,将非遗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孟定镇遮哈社区芒团自然村作为“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保留着600多年历史的傣族造纸工艺。芒团傣纸主要以构树皮(楮皮)为原材料,经过选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揭纸等11道工序制作而成。傣族造纸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国目前能见到最原始的造纸术之一。“结合市场需求,我们把白棉纸做成台灯、记事本、手提包等十大类共23款文创产品,不仅在周边地区畅销,还远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人艾叶介绍。
2014年6月,艾叶成立了临沧孟定芒团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在村党组织的支持下,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造纸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大力发展手工白棉纸产业。2024年,芒团村白棉纸产量达390余万张,产值超780万元,带动12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增收3.5万元。
勐撒镇翁达村藤篾编织技艺传承400年,2021年,该村凭借这一特色产业获评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在翁达村藤篾鼓凳厂,藤篾鼓凳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俸绍春正展示着精湛技艺:随着指尖翻飞,藤篾逐渐成型。摆放在一旁的藤篾鼓凳、藤篾桌子、藤篾躺椅,每件作品都兼具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
藤篾鼓凳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传到俸绍春手上已是第11代。“我家世代都是藤篾匠,从12岁起,我就跟着父亲学习藤篾编织技艺。”俸绍春介绍,耳濡目染下,他很快掌握了藤篾鼓凳的全套技艺。
藤篾鼓凳因形似短鼓而得名,是藤篾编织技艺中的代表制品。“别看鼓凳个头不大,制作起来工序很复杂。”俸绍春介绍,藤篾鼓凳以省藤为原材料,经过取省藤、取实心竹、凳圈制作等8道工序制作而成。
随着藤篾编织产业的发展,制作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销路打不开等问题日益凸显。翁达村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帮扶车间+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模式,将藤篾编织技术较好的专业大户组织起来,成立藤篾编织合作社,由合作社制定编织标准、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同时,翁达村还向上争取资金,建成集加工、展示、销售于一体的藤篾编织帮扶车间,创新藤篾编织工艺,推动藤篾编织向机械化生产转变。
2024年,翁达村共有130户336人从事藤篾编织产业,年手工编织藤篾产品达2.4万件以上,总产值达600万余元,实现人均增收1.3万余元,带动村集体创收6万元以上。
从构皮手工造纸到藤篾编织,“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传统技艺变富民产业,成为耿马县乡村振兴的活水源头。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