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守护”这条路,享临沧边境的和谐安宁
刊发时间:2025-08-21
A3版
作者:史敏朱 赵玉雪 詹笛 张新明
共护安宁
守边日常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殷切勉励他们“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四年来,这封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的信件,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临沧各族儿女的奋斗激情,更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边疆儿女在“守护”与“建设”的使命传承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赤诚,让神圣国土在守护中愈发稳固,在建设中绽放光彩。
“火塘夜话”里不变的坚守
“各位老乡,我们帮东村是边境村,边境村的日子要过好,就得先守好我们的边境线……”走进镇康县勐堆乡帮东村,庭院中燃起的火塘在黑夜里显得格外亮眼,村民们围坐在火塘边,听着帮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金国友的宣讲。
在这个边境线长2.9公里的多民族聚居村寨,多年来,各族群众为守边固边、稳边兴边作出了重大贡献。宣讲中,金国友结合实际,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基层治理、强边固防等工作有机融合,用最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村民们面对面讲政策、话发展,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和神圣国土的守护者。
“金支书经常带着我们一起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让我们参与守边戍边、建设家园的热情更加高涨了。”帮东村村民刀忠华笑着说。
另一边的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老支书岩翁也常坐在村里的大榕树下,与村民们围坐一起,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背后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嘱咐我们要‘守护好神圣国土’,我们守好自己的家,就是为守护神圣国土做了贡献,也就守住了自己的幸福!”在他的带动下,班洪村将守边护边写入村规民约,村民们自发组建“护边队”,配合边防官兵巡边护边,共同“守护神圣国土”。
在临沧守边固土的任务中,还有一支队伍——移民管理警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移动的“安全屏障”。
他们不仅是巡边员,更是普法宣传员。
走进清水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永和分站,一个集教育和实践于一体的普法教育实践基地映入眼帘。该基地设置了法治长廊、国门法治文化园、室内展厅、普法长廊4个展区,收录了清水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职能简介、法律知识、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禁毒工作、反电诈宣传、国家安全等16个版块。
“基地累计开展法治宣讲60余次,组织交流见学16批次,提供法律咨询3000余人次,累计接纳参观人数逾10万人次,受教育群众达30余万人次。”清水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永和分站副站长李杨介绍,通过普法宣传教育,边民、出入境旅客的法治观念及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
这样的普法场景在临沧290.791公里的边境线上随处可见,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将法治触角延伸至整个边境地区,有效提升了边境地区群众的法律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增强群众识别和抵御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形成“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群防群治格局。
永不换防的守边人
走在沧源县龙乃村3.9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家家户户国旗飘扬,这里,边境线距离最近的村民家仅200米,护边责任重大。
山高坡陡、道路难行,边境线最险峻的地方几乎达到90度角,每次巡边都需要自带干粮,早上出发,到傍晚才能巡查完,在这样的条件下,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的巡边工作一做就是20余年。
“守好边境就是守好自己的家,守住了是职责,守不住就是失职。”赵爱军说,护边员是流动的界碑,只要大家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刻进骨子里,把每一寸国土都当成自家院坝来守护,就没有守不住的疆土。
自从担任村干部以来,赵爱军就把巡边当作强边固防的头等大事。他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龙乃村积极落实“县、乡、村、组、巡边员”五级段长挂段包片工作机制,推动村“两委”成员和党员靠前指挥、分段包保、定点布防、带队巡逻。各族党员干部带头组建联防护村队,守好边、固好防、看好家门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在日常的边境值守巡逻中,赵爱军以身作则,主动在节假日值守。巡逻碰到偷渡车辆时,他也会不顾个人安危冲到最前面对车辆进行拦截,与偷渡人员展开斗争。“有一次,为了抓捕偷渡人员,我从10米高的陡坡摔了下去,但爬起来的第一反应不是疼,而是怕让坏人溜进家门。”在赵爱军心中,边境线不仅仅是国土的边界,更是各族群众共同家园的防线。
20多年来,在赵爱军的带领下,家国一体、守卫边疆、永不换防的信念在潜移默化中深深融入龙乃村各族群众的血液里,守好边、固好防、看好家门成为龙乃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代代相传中也变得愈发鲜活。
像龙乃村各族群众这样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早已深深融入临沧边境线上每一位守护者的血脉之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边境线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必须守护好,这是我们的责任。”
这句话,今年已经60岁的李光明自打记事起,就常听父亲念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他也扛起了守边的责任。
李光明出生在镇康县南伞镇的一个边境苗族村寨,1951年解放初期,边境地区匪患猖獗,李光明的爷爷身为民兵,在为解放军带路、站哨时不幸被土匪杀害。爷爷的故事在李光明心中种下了成为英雄的种子,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像爷爷那样,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1982年,17岁的李光明顺利参军入伍。入伍后,李光明凭着自身的韧劲刻苦训练,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成为高射机枪班的班长。1986年光荣退伍后,李光明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担当。他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一遍遍给村民宣传党的理论政策,一次次为村民调解矛盾。他说,和平年代的战场虽然没有硝烟,但守护的责任却没有改变,每一项工作,都容不得半点松懈。
李光明保家卫国的信念也深深影响着儿子李秋水。从小在父亲讲述的戍边故事和旧军装气息中长大,李秋水耳濡目染,逐渐明白了守边护边的意义。“父亲常对我说,边疆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几代人的坚守,守护好边境就是守护好我们自己的家。”李秋水说。
边安民富的幸福边疆
守护国土,既要“守得住”,更要“建得好”。在临沧广大群众中已形成共识。
走进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大水井村,道路宽阔整洁,立体大型主题壁画生动形象,房前屋后各色鲜花竞相绽放,村里“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标语十分醒目。
“如今,党员干部带头,大家一心谋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大水井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任瑞笑着说。
近年来,大水井村结合资源优势,以种养殖业为主导,边民互市为辅助,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采取“党建+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延伸产业发展链条。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8.7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万元。
“以前要外出打工,现在就在家门口种蚕桑、在魔芋加工厂务工,收入翻番,还能照顾家人,真是一举两得。”返乡青年曾建荣说,曾经戴着“软弱涣散”帽子的大水井村,如今变成人人羡慕的边境幸福村。
既要守护好祖国边疆,也要建设好家乡。边境线上的“巡逻道”成了“产业带”,村民们口袋鼓起来了,守边固防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了。
为了让村民们更好地参与守边固防,大水井村组建了由驻村工作队员兼“自然村长”、社区民警、联防员、民兵、群众等组成的“护边联防队”,带动全村318户群众“挂包”边境线,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群防群治网络。同时,加强对河流堤坝、山林火险、特殊人群等重点领域的排查,让安全防线越守越牢。
去年以来,大水井村风险隐患处置率达100%,实现了“零偷渡、零走私”。“我们村现在小偷小摸都没有了,晚上睡觉不锁门都安心。”村民何老保自豪地说。
不只大水井村,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通过传承戍边精神、深化基层治理、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边民富、边境安、边防固”的乡村振兴与强边固防融合的新路径。
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是一个距离国境线仅50米的边境村,按照“红旅、农旅、文旅”相结合的模式,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积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村民们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小卖部,日子越过越红火。2023年,刺树丫口自然村被认定为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2024年,刺树丫口自然村成功创建为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户均增收2万余元。
“以前守着绿水青山饿肚子,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品尝农家菜,腊肉、蜂蜜、野菜成了抢手货。”经营农庄的村民杨德才边算账边说。
红岩村还沿着边境线建起了高优蔗园、坚果园、优质烟叶基地,发展林下经济和蔬菜产业,成功将“边境线”变为“富民线”。2024年,红岩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13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780元,全村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固土守边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更加强烈了。
如今的红岩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群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村民没有忘记捍卫国家利益、守护神圣国土,“守好边境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已经成为各族群众的普遍共识。
边境稳则边疆兴,边民富则边防固。在党旗辉映下,临沧大地和谐安宁的底色愈发鲜亮,繁荣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手记】
临沧边境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守护的足迹与安宁的印记。
这里的“守护”,是戍边警察顶风冒雨的巡逻,是边境村寨“党员+群众”的联防联控,是老支书们代代相传的“守边就是守家”的信念,更是各族群众心手相牵的默契。
四年来,临沧将“守护”融入边疆治理的每一环,融入“守边+增收”的产业探索,让边境线既是安全的屏障,更是幸福的纽带。临沧用实践证明,“守护”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全民参与共建;边境的和谐安宁,不是天然的存在,而是用责任与团结浇灌出的果实。
走好“守护”这条路,方能享临沧边境的和谐安宁——这安宁,是界碑旁的五星红旗,是村寨里的欢声笑语,是边疆儿女对祖国的深情告白,更是“家国同心固边疆”最生动的写照。
榕树下的宣讲 彭文昌 摄
桑蚕养殖
巡边路上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通讯员提供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