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颜值”“气质”“品质”协奏曲
刊发时间:2025-08-22
A3版
作者:杨永平 李海艳
凤庆县以“江北公约”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奏响“颜值”“气质”“品质”协奏曲
近日,彝族俐侎人聚居地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的院坝内,村民怀揣着改善乡风的热切期盼,与县乡相关人员及村干部围坐成圈,举行了一场以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商定‘咧嘟’树新风”为主题的“院坝协商”会议,围绕乡村治理的关键议题共献良策。
“咧嘟”在俐侎语中意为“就要这样”或“就要这样干”。
“在院坝里,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围绕‘俐侎咧嘟’的制定各抒己见,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展现了基层民主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郭大寨乡党委副书记李文强说。经过充分讨论,大家梳理出涵盖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的一系列务实意见,相关意见获得一致表决通过,为“俐侎咧嘟”的最终成型奠定了基础。
团山村的“咧嘟”协商,正是凤庆县广泛深入开展“院坝协商”,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凤庆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地处澜沧江南北两岸民风实际,通过政协“院坝协商”方式,协商制定推出了以规范办理红白喜事、严禁赌博酒驾、提升人居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江北公约”。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卫生习惯靠养成,长期坚持不走神;严禁赌博和酒驾,公安查处后果怕。”这份朗朗上口的公约,成为凤庆县各地引导群众树立新习俗新风尚的重要标尺。
“过去的三水村垃圾乱丢、污水乱流、泥滑路烂,我们出行都很不方便。现在道路两旁鲜花盛开、干净整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种满花草、井井有条,住着既舒心又幸福。”说起小湾镇三水村的变化,三水村村民厍建波赞不绝口。
三水村深入推动“江北公约”落地实施,围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结合村情实际建立了“一户一月十元钱、一分一减一处理、一组一周一整天、一月一家一评比、一村一网一督促”“五个一”人居环境整治机制,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执行机制。同时按党员、群众分类分户划分环境卫生包保责任区域,栽好责任分界牌,保障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这个带着泥土味的机制建立后,唤醒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从干部带头干给群众看到群众跟着一起干再到群众自发组织干,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把美丽乡村的“幸福家园”变成现实。
走进三岔河镇光华村中寨小组的村史馆,一件件饱经沧桑的老物件静静陈列:斑驳的老石磨、磨损的犁铧、褪色的簸箕……这些由村民自发捐献的旧时农具,如今成了承载乡愁的“乡村记忆馆”。该村“两委”秉持“花小钱办大事”的理念,鼓励村民“变废为宝”,用身边旧物装点家园。废旧资源“微改”,涵养乡风文明“气质”,凝结着村民的智慧,散发着生活的温度,既省了成本,又让文明乡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在乡村“颜值”和气质“双提升”的同时,光华村还积极探索颜值变现渠道,让方寸“院景”成为增收“钱景”。前期试点的10多户村民,已通过发展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等新业态,户均年增收1000余元。
“江北公约”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地凤庆县的具体体现。其精髓要义转化为凤庆县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刷新乡村颜值、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实现环境“美颜”、文明“提气”、产业“生金”、生活“提质”。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