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花蚊子”叮咬传播,基孔肯雅热如何预防?
刊发时间:2025-08-22
A3版
作者:徐桂芹 李晶
近期的热点疾病——基孔肯雅热如何预防?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叮咬传播。
一、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感染健康人,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导致传播和母婴传播。
三、感染后的症状
1.发热:急起发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一般发热1至7天。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至5天恢复正常。
2.关节疼痛:剧烈头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3.皮疹:发病后2至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四、综合防控措施
需采取“清除孳生地为主、成蚊杀灭为辅、个人防护为补充”的综合防控策略。
1.环境卫生治理: 积极做好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翻盆倒罐、清理积水,从源头上消除蚊虫孳生温床。
2.防蚊叮咬: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清理积水(蚊子易在积水处产卵,如花盆、水桶、废旧轮胎等)。
3.个人防护:避开伊蚊活动高峰时段(上午8-10时,下午4-7时)外出;必须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驱蚊剂。
4.避免前往疫区:前往疫区的旅行者,提高防范意识,防止感染基孔肯雅热。
5.及时就医:如从疫区返回后出现高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徐桂芹 李晶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