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德县以中药材种植打开冷凉山区致富密码
刊发时间:2025-08-22
A2版
作者:李苏
小商汇聚撬动大产业
永德县以中药材种植打开冷凉山区致富密码
本报讯 (通讯员 李苏) 近年来,永德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突破口,创新推行“招小商”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构建紧密联农带农机制,破解冷凉山区土地撂荒、群众增收难困境,实现“产业落地、群众参与、家门口致富”。
靶向“招小商”,引企落地盘活资源。立足冷凉山区地块分散特点,靶向实施“招小商”策略,精准引进7家中小企业、8户种植大户,专项投资开发撂荒闲置土地。在德党镇明朗片区集中连片建设3000亩标准化基地,盘活撂荒地200余亩,亩产值从传统种植玉米不足千元跃升至6000元以上。德党镇松林村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建成50亩野菊花示范基地,实现当年种植当年收益。大山乡税房村、忙角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模式流转土地500亩,建成标准化野菊花种植基地。通过企业示范种植三七、滇黄精等高值药材,农户跟种野菊花、滇龙胆等特色品种的分级布局,降低农户种植风险,2024年群众自发扩种中药材1200亩。全县建成三七、滇黄精等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辐射带动中药材种植规模稳定突破5万亩,形成以滇重楼、滇黄精为主导,野菊花、万寿菊为特色的多元化种植格局。
健全“联农带农”,实现家门口增收。在德党镇明朗片区示范基地建设中,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转型为中药材产业工人,2024年共计发放劳务报酬200余万元,惠及308户农户实现年均务工120天以上,日均工资达100至150元。乌木龙乡依托“企业+技术+农户”机制发展万寿菊产业,推行订单农业,惠及710户种植户(含脱贫户323户)。同时,积极探索荒地资源活化路径,村党组织引导农户以闲置土地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红,推动形成务工就业、订单生产、资产入股三重增收保障体系。乌木龙乡万寿菊花海、德党镇松林村野菊花田吸引游客拓展旅游收益,开辟家门口致富新空间。
强化“家门口服务”,提升务工技能。系统培训农户掌握育苗、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目前已有308名产业工人获中药材种植能手认证。依托5家合作社搭建以工代训平台,组织农户在务工实践中学习标准化种植技术,实现就业增收与技能成长双提升。同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基地道路硬化及灌溉设施建设,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务工效率。在此基础上,建成覆盖德党镇、永康镇等区域的现代化良种繁育基地5个,年育苗能力达6000万株,重点繁育滇黄精、三七、滇重楼、白芨等道地药材优质种苗。农技团队全程驻点指导生产,推动当归根系密度、重楼药效成分、黄精多糖含量等关键指标达标升级,从源头保障药材品质。
“小商”投资灵活、用工本地化,深度契合冷凉山区地块零散特性,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挣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订单种植挣现金的模式深度嵌入产业链,驱动产业持续发展。目前,永德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5万亩,实现农业产值1.07亿元,2024年带动4.2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中药材产业成为冷凉山区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