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科联:“科研赋能+科普创新”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
刊发时间:2025-08-22
A1版
作者:本报通讯员
本报讯 (本报通讯员) 近年来,临沧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紧扣科研与科普两大主业,聚焦一线调研、理论攻坚和社科普及方式方法创新,以实干作风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方法提升工作效能。
深耕科研赋能。坚持一线调研,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发展难题。以“社科专家基层行”为抓手,组织社科专家深入边境一线、农村地头、项目现场开展“沉浸式”调研,先后编撰《社科专家话临沧》《社科专家话永德》等5部系列丛书,系统性提出对策。联合云南省社科院等部门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撰写《临沧市维护民族团结的几点建议》《当前“物理隔离设施”需进一步优化》等决策咨询报告和理论文章。强化理论研究,以成果为标尺服务决策需求。建立“立项严审、中期严管、结项严评”机制,提升项目质量,市级社科项目申报从2017年17项到2024年100项。云南省社科规划社会智库项目结项5项。同时,发动社科专家参与理论研究,汇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临沧市社科专家学者论文集》《临沧市2024年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等。以专家库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切实提升社科工作服务大局能力。市社科联面向全市,广泛遴选出政治素质高、学术造诣深的社科专家180名,组建覆盖多学科、多层次的社科专家库。同时,制定印发《临沧社会科学专家管理办法》,明确专家职责。2024年,市社科联将专家提交的优秀成果汇编成册,形成《临沧社会科学专家社会调查研究汇编》,内容涵盖乡村振兴、边疆治理等多个领域。
推动科普创新。以“探寻地名由来行动”为切入点,构建“1+8+N”工作体系,“1”即临沧这个地名的由来,“8”即全市8县(区)地名由来,“N”即多个小地名由来。将地名演变与边疆发展史、民族融合史相结合,地名文化挖掘转化为可视化、大众化的科普产品,打造社科普及“特色 IP”。坚持“内容为王”,走访地志党史专家、查阅地方志等权威资料,确保每个地名演变“有史可依”“有典可循”。创新表达方式,采用“历史照片+现代地图+3D模型”融合呈现,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听得懂、记得住、有共鸣”的故事。目前,已完成9个地名脚本撰写。打破传统传播壁垒,构建“多平台联动、全渠道覆盖”传播体系。依托“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七彩云端”云南省社科联微信公众号等省级平台提升高度,借助“临沧早八点”“临沧社科联”等本地公众号贴近群众,首批上线的4部视频点击量累计突破50万次。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