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村庄的舞 写在纸上的光
寻宝记之孟定篇
刊发时间:2025-08-27
A3版
作者:赵淑萍 陈远杰 张剑锋
有的孩子五岁开始跳舞,有的村民靠一张纸把年收入翻了十倍,也有人在南汀河畔支起画架、泡一壶茶,把生活过成画。这不是乌托邦的想象,而是真实发生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三个村子里的日常。
这里,是中国通往缅甸的重要口岸之一,多民族交织、多文化交汇、多艺术并存。近年来,孟定镇走出了一条“以艺术唤醒村庄”的特别路径,把一支舞跳进游客的心里,把一张纸送上世界舞台,把一座画院变成年轻人的“精神旅居地”。
孩子与“小马鹿”互动
在南汀画院写生
芒团白棉纸制作
会跳舞的村庄,引来了很多人
“跳马鹿舞五年啦,我和劳亮放假都去跳。”周末的广场上,10岁的宰依和劳亮身手轻盈,转身、摆尾、跳跃,仿佛天生知道怎样用身体模仿鹿的神态。这种舞,是村里代代相传的传统,更是他们成长中的一部分。
芒坑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鹿舞”的传承地。舞队不只存在于舞台,而是深嵌于这个傣族村寨的生活日常。村里有40多位会跳马鹿舞的人,最年长的已年逾七十,最小的,才刚刚入学。
66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赛丙,从16岁开始跳马鹿舞,50年来带出近千名徒弟。他的孙女允少大学毕业后,希望把外公热爱的舞“带出村子”。“我们想用自媒体宣传马鹿舞,做点文创。因为非遗是世界的,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她说。
现在,芒坑村每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舞蹈表演、傣族美食、民俗节庆渐成一体,年旅游增收超30万元。党支部牵头建起了舞台广场、开设舞蹈培训、设置民宿和小吃店,村子变干净了,村民也变得更团结了。“非遗,不再只是挂在墙上的荣誉,而是真正活在人们脚下、手上、心里。”
600年的传承,带富了一群人
十多年前,没人会想到,一张薄薄的白棉纸,能成为芒团村“富起来”的关键。
村民艾叶从小就跟着奶奶学习傣族古法造纸。2008年,她鼓起勇气开了自己的纸艺坊,没想到第一次带着产品参加南博会,几小时内就售罄。之后,她开发出36个系列文创产品,合作订单不断,白棉纸成了“国礼”,被带往澳洲、欧洲。
如今,村里成立手工造纸合作社,家家户户都成了造纸“工坊”。每年产纸300万张,村集体年收入突破600万元,每户年均增收3万至5万元。通过创新传承,老手艺迎来新机遇,变为富民新产业。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来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昆明城市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前来研学,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谢栓说:“我们能用自己的专业,帮村子建数字展示、设计包装,让这门600年的技艺走得更远。”
一张纸,连接了传统与当下,连接了村民与世界,也连接了生活与艺术。
画里画外,都是满带理想的人
如果说芒坑村靠舞蹈吸引游客、芒团村靠纸艺打通市场,那南汀画院,则是把“艺术+生活”做成了整个小镇的日常节奏。
走进画院,芭蕉林下是写生的学生,院内有土陶吧、烧陶屋、咖啡甜品屋,旅人三三两两,画中有生活,生活也如画。主理人何新国是返乡创业者,从2007年起便一头扎进这片土地,打造旅居型艺术空间。如今,画院年接待旅居游客超5万人次,固定签约画家8人,就地就业50人以上,年收入超100万元,他的目标不只是“把院建起来”,而是“把产业带起来”。咖啡用的是村民种的豆,烧陶用的是村里的土,餐厅服务员请的是当地村民,民宿改的是闲置房屋。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很多人靠卖菜、做服务、搞民宿增收致富。“村民们开始思考,‘我是不是也能开个小民宿’”何新国说。
如今,这里成为临沧乃至云南艺术旅居的重要打卡地,艺术季、写生营、手工市集常年不断,乡愁与灵感、土地与想象在这里交汇。
>记者手记
芒坑“跳”出了文化自信,芒团“写”出了纸上经济,南汀画院“画”出了乡村旅居的未来。在孟定镇,“艺术改变乡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参与得了的实践。
有人说,乡村振兴是一场长跑,而艺术,恰好是那股润物无声、却能穿透时间的力量。改变的不只是经济结构、产业业态,更是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理解,对未来的想象。
当艺术成为村庄的新语言,当传统不再被尘封,当年轻人愿意留下、老人依旧跳舞、孩子从小唱歌……一个更温润、更美好的中国乡村图景,正在这片边疆土地上徐徐展开。
马鹿舞
孟定镇遮哈社区芒团傣纸文创产品销售现场
南汀画院主理人何新国在教孩子们画画
鸟瞰孟定镇
本版图片由张庆华、李兴、贺海俊、张书源等提供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